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
2004年东亚经济合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实施与深化原有的框架协议,并充实新的内容,表明合作的进展更加稳健与扎实。二是东亚峰会已决定在2005年召开,这标志着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将有可能提上议事日程。
一 2004年东亚合作的进展
(一)贸易领域
1.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第十次东盟领导人峰会。在经济方面,其主要成果是发布了《万象行动计划》(the Vientiane Action Programme,VAP),并通过了推进有关优先部门一体化的框架协议。
《万象行动计划》是一个为期六年的计划,是实现东盟远景目标(the ASEAN Vision)和《第二巴厘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II)的河内行动计划(HPA)的后续。《万象行动计划》目的是加深地区协作,缩小东盟成员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东盟中的欠发达成员。东盟成员同意建立东盟发展基金(the ASEAN Development Fund,ADF)来支持《万象行动计划》和未来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
缩小发展差距对于地区经济一体化非常重要,也是帮助成员国应对一体化挑战,建立信心的关键一步。与欧洲一体化的过程相比较,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一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阻碍因素。这一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缩小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从而为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打下基础,希望能为今后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某种范式。
缩小发展差距的优先领域包括在私人部门、对话伙伴、其他国家及地区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协作下,发展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能源等。在2004年一年中,《东盟一体化倡议》(the Initiative for ASEAN Integration,IAI)和《东盟一体化路线图》(Road Map for Integration of ASEAN,RIA)的实施都取得了进展。为了支持实施《东盟一体化倡议》,培育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并加强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新加坡还额外贡献了2890万新元(约合1760万美元)。
优先部门一体化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在11个优先部门加快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 Protocols),从而推进东盟2020年建成经济共同体的进程。东盟经济共同体将是一个货物、服务、投资、熟练劳动力和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11个优先部门是电子、E-ASEAN、健康、木制品、汽车、橡胶产品、纺织和服装、农产品、渔业、航空和旅游。选择这些部门的依据是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成本竞争力,以及附加值对东盟经济的贡献。
这些被选中的部门在2003年占了东盟内部贸易的50%还要多。从价值量上看,在2003年,优先部门分别在东盟内部出口和进口中占了484亿美元和434亿美元。[1]
附在每一个部门一体化议定书后面的是一个路线图,这些路线图的目的是:(1)扩大东盟的竞争力;(2)通过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措施,来加强地区一体化;(3)促进私人部门的参与。路线图包括与每个部门直接相关的特定措施,以及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前实现时间表的所有共同措施。
按照路线图,东盟六个老成员将在2007年完全取消优先部门产品的进口关税,新成员是在2012年完全取消或者早于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原定目标三年取消。这个快车道的一体化计划包括了东盟中大约4000种关税或大约40%的总关税税目(total tariff lines)。除了取消关税之外,路线图也包括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措施。其中,东盟将建立单一窗口制度(Single Window),以便促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文件的电子化处理;协调统一产品标准和技术规则,也包括共同承认检测报告和认证,从而降低在东盟做生意的交易成本。东盟的国民在东盟内旅行将免于签证。商务人员、专家、专业人士和特殊技能人士在东盟内的流动将进一步便利化。
预计实施路线图措施之后,将不仅加快东盟的一体化,而且也会促使更多的部门进入加快了的一体化计划中去。这是关键的第一步,为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东盟经济一体化目标在2010年或更早的年份实现,同时有助于为与中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的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做好准备。
2.双边协议继续深入
(1)东盟:东盟在第十次领导人会议期间,与印度建立了面向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的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了行动计划。有关经济的合作,主要是贸易和投资、海关协作、标准和一致性、金融、交通和基础设施、能源、科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