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
近年,韩国对中国投资贸易急剧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对外投资的首要地区。除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产生的巨大引力之外,韩国经济深层的结构性转变是其对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这一转变的持续进行将使韩国成为东亚地区新增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并将对中韩双方经济的发展和相互经贸关系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一 韩国制造业相对下降
1.韩国制造业的相对下降
东亚较发达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是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而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又会产生结构的重大变化,从工业化社会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处于变化中的经济体自身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周边的经济体也产生重大影响。已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一过程的东亚经济体主要是日本和“四小龙”。韩国是其中较晚进入这一进程的经济体。
20世纪60年代后期,北美和西欧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充分发展,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占GDP的比重接近30%左右。此后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开始逐步地相对下降,这一过程大致持续了20多年,到90年代中后期,美欧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就基本降到了20%以下,国民经济的重心逐步转向服务业。
同期在东亚地区,日本和“四小龙”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它们先后也进入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过程,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从巅峰回落。不过从整体来看,东亚制造业相对下降的过程比欧美晚20多年出现。
从这些工业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过程看,制造业的相对下降是在社会经济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出现的,是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会产生的现象。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工业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在进入相对下降过程后,尽管有一些反复,但没有反弹超过其制造业比重历史最高点的,这一点在下述判断韩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韩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工业发达经济体,因而它的制造业相对下降过程也出现得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
东亚工业化经济体与欧美相同,都在社会经济完成工业化之后出现了制造业的相对下降,说明东亚虽然创造了区域经济群体性的接替高增长,并被称为东亚模式,但增长的道路并没有特殊之处,仍然是沿着社会经济逐步工业化的路程亦步亦趋地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先后进入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的东亚各经济体的大部分经济发展历程都以相似的状态重复出现,并在工业化之后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
韩国作为后来者,其发展历程与它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但是韩国制造业的相对下降却也有其不同之处。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制造业相对下降的拐点后,制造业逐步下降,但在遇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后,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反弹,2000年以后才又一次出现下降(见图1)。这一情况与新加坡在80年代中期遇到经济衰退时的表现十分相似。其直接原因是经济衰退时,以出口导向为基本发展战略的韩国与新加坡为了尽量减小经济波动而大力推动出口,其结果一方面刺激了制造业的生产,另一方面是其他主要产业部门仍陷入衰退而没有增长,因而导致制造业在经济中相对下降的过程有所反复。
2.制造业相对下降的原因
图1 韩国国内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与制造业比重的变化
钱纳里等人曾将各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大致确定制造业开始下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2100美元(1970年价格)的时期。从这一阶段转折点的界定看,制造业的相对下降应当是在经济有相当高水平的发展之后才会出现,在此之前,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在超过了这一水平之后便会出现制造业的下降,也就是说较高的收入水平是起决定影响的重要因素,因而可以认为,制造业的相对下降是由于工业化过程中人力成本的相对上升所致。美欧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东亚较早实现工业化经济体都已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一过程,表明它不仅难以避免,而且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影响因素。这也是东亚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基础的继起型高增长群体的根本原因。
东亚的日本和“亚洲四小”等一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它们的制造业相对下降所引起的结构转变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