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
2004年3月20日,台湾地区的新一届领导人选举落幕,陈水扁以微弱多数获胜连任。在这次“大选”中,蓝绿双方竞争激烈,竞选过程一波三折。在投票前夕,发生了离奇的“枪击案”,对选情造成严重冲击。陈水扁虽乱中取胜,但其当选的正当性却备受质疑,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持续抗争。这次选举的结果及其后续演变,无论对岛内政治,还是对两岸关系以及对亚太地区的稳定,都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
3月20日晚,台湾“大选”揭晓,据台当局负责选举机构当时公布的数字,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和吕秀莲得票647.197万张,得票率50.12%,国民党和亲民党共推的候选人连战和宋楚瑜得票644.245万张,得票率49.89%。陈吕以2.9万张票和0.228%的优势险胜连宋,成为第十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
这个结果的出现,既反映了蓝绿双方的势均力敌和选战的激烈,也是陈水扁操弄所谓“枪击案”,蒙骗选民所致,而选后岛内社会的对立与动荡也无不与此有密切联系。
对于这次关系到岛内主要政党重大政治利益和政治前途的选举,蓝绿双方都高度重视,为胜选使出了浑身解数。上次“大选”,泛蓝的分裂,连战和宋楚瑜鹬蚌相争,使陈水扁坐收渔人之利而当选。这次,泛蓝吸取教训,国亲两党于2003年2月合作推出了“连宋配”参选,这个顺乎泛蓝支持者心意的举措,使连宋声势曾一度高涨,民意调查的支持率超过陈吕10多个百分点。陈水扁为了扭转落后局面,凭借执政的有利条件,使用种种手段全力拼杀,甚至公然违反“选罢法”,提出“强化台湾军备”和“两岸对等谈判”两个议题,与“大选”捆绑同步进行公民投票(即所谓“公投绑大选”),随着竞选的推进,陈吕的支持率有所提升,连宋的支持率则一路下滑,双方力量差距逐渐缩小,选战进入了僵持阶段。在竞选过程中,双方为获胜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使用的手段花样百出,抹黑、抹红(即将对方指为“中共同路人”)、抹黄(制造绯闻),无所不用其极。口水乱喷,帽子乱扣,栽赃诬陷盛行,手段之卑鄙,语方之污秽,前所未见,令人瞠目。整个选战格调低下,选风败坏,并引发了种种社会的乱象。由于选情紧绷,蓝绿双方都全力动员,接连举办大型造势活动,以求拉抬声势,凝聚人气。从城市到乡镇,各种竞选造势集会、晚会遍地开花,持续不断。2004年2月28日,泛绿阵营举办百万人的“手护台湾”的活动,从南到北号称有150万民众参与,创台湾民众集会人数之最。3月13日,泛蓝阵营举办了号称有300万人参加的“换总统、救台湾”的大游行和大集会与之对抗,将竞选动员推向了高潮。在蓝绿双方的鼓动下,整个社会都被卷进了选举漩涡,狂热的竞选气氛笼罩全岛。
由于双方力量接近,使得一直到临近投票,双方的差距都没有明显拉开,但总的来看,连宋的支持率稍领先于陈吕,各种民意调查(包括民进党所作的民调)都显示了这一点。在投票前一周,陈水扁夫妇收受贿金的证据被陈由豪和沈富雄证实,陈水扁妻子吴淑珍漏报股市交易税受到“监察院”调查,社会的抨击声四起,陈水扁处境十分被动,选情告急。就在投票前夕的关键时刻,一件“意外”突发事件,使选情出现了逆转。3月19日下午,陈水扁、吕秀莲在台南市扫街拜票时,遭不明人士枪击。这“两颗聪明的子弹”,虽只划伤了陈水扁的肚皮,但却被民进党大肆操弄。民进党当局立即启动了所谓的“国安机制”,使倾向泛蓝的近20万军、警、宪处于戒备状态,不能出来投票。同时,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泛绿宣传车和南部众多的地下电台,则竭力造谣“是中共和连宋派人谋杀陈水扁和吕秀莲”,激起了泛绿支持者的危机感,也引起了许多中间选民的同情心而倒向陈吕。在陈吕伤情被刻意封锁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泛蓝阵营手足失措,主动停止了当晚在各地的大型造势活动。竞选的力量对比,出现了蓝降绿升的骤变,选情在一夜之间急转直下,陈吕在第二天的投票中获胜。“枪击案”的重重疑云和泛绿利用此案大作手脚,引起了社会对陈吕胜出正当性的强烈质疑。选举结果公布后,泛蓝阵营拒绝承认,并提出了当选无效和选举无效两大司法诉讼,要求重新验票,查明和公布“枪击案”及陈水扁利用此案影响选情的真相。泛蓝的支持者和感到受骗的中间选民不断走向街头,抗议选举不公。在“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