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
2003年7月3日,深圳市政府三届九十四次常务会议做出在全市实施“净畅宁”工程的决定。7月24日,市政府三届九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深圳市“净畅宁”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至5年左右时间,显著缩小深圳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与世界著名国际化城市的差距的总目标。所谓“净”,就是净化城市、净化环境,创造卫生、健康、舒适的环境;所谓“畅”,就是整治交通,完善路网,使道路畅通,出行便捷;所谓“宁”,就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宁、安心、安全的社会秩序和环境。与此相对应,“净畅宁”工程包括环境净化工程、交通畅通工程和社会安宁工程三大部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责任以及具体可考核的工作目标。7月28日,该方案在全市主要媒体上刊发。随后,深圳市六个区根据各自实际,陆续制定出了实施“净畅宁”工程的具体工作方案。由此,“净畅宁”工程在全市迅速铺开。
一 “净畅宁”工程体现了当代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经济增长很快,1980~2003年,GDP年均递增28.3%,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0.7%,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38.5%。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流经市区的7条主要河流发黑发臭;车辆拥有量成倍增长,大量的汽车尾气超标排放,加之“带状城市”的先天不足,交通拥堵区域迅速扩大,拥堵时间越来越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流动人口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带来了比较复杂的治安形势,刑事发案率较高,恶性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市民缺乏足够的安全感等。这些问题凸显了深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上半年出现SARS后,对深圳存在的社会问题更是高度警觉和关注,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净畅宁”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一时之举,不是针对某一项或几项难点工作的一个群众性运动或一场攻坚战,也不是简单的城市管理问题,而是事关深圳市长远发展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出发点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实施“净畅宁”工程,坚决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倾向,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实施“净畅宁”工程,是迈向国际化城市的坚实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环境日益成为决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国际流动的主要因素,也构成国家和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国际化城市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城市管理和环境标准的国际化,因为优良的城市环境是国际化城市的基本要求,是一座城市走向国际化的一道极为重要的门槛。闻名全球的国际化城市,无一不是与优良的城市环境联系在一起。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就要求城市功能等能与国际化城市接轨,尤其要求十分注重环境建设,追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实施“净畅宁”工程,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深圳实施“净畅宁”工程,有利于按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不断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实施“净畅宁”工程,是抓到了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根本和要害,抓到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方面。
实施“净畅宁”工程,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治安、交通和环保是量度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尽管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整体生活质量处于较高水平,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及社会治安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市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广大市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要。这正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是抓了大事、抓了民心,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净畅宁”工程,成为全市上下最为深入人心、人人叫好的“民心工程”。
二 “净畅宁”工程,描绘了克服现代都市通病的美好蓝图
1.实施“净畅宁”工程,营造卫生、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净畅宁”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