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
一 人口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使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伴的则是人口的高速增长。1979年3月深圳建市时,总人口只有31.4万人,到2000年11月1日0时,深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人口为700.88万人。与1982年“三普”35.19万人,到1990年“四普”166.74万人相比,总人口增长了534万人,从“四普”到“五普”期间,深圳市的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1%左右,是同期广东省人口平均增长水平的8.6倍。“五普”结果显示,深圳人口发展呈现如下基本特征:人口总量高速增长,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年龄结构趋向年轻,人口性别比例更趋合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市内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均。
1.人口总量机械增长快于自然增长
“五普”时,深圳市总人口达到700.88万人,比“四普”增加了534.14万人,增长3.2倍,平均年递增14.96%,与“四普”到“三普”期间平均每年的21.47%的人口增长率相比,人口增长率虽有明显下降,但总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却远远超过。“四普”与“三普”相比,深圳市总人口增长了131.55万人,而“五普”与“四普”相比,总人口却增长了534.14万人。
表1 深圳市“四普”和“五普”人口总数比较
在总人口增长中,特区内和特区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特区外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特区内。如表1所示,“四普”时特区内总人口为87.51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52.49%;到了“五普”,特区内人口增长到255.88万人,但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15.98个百分点。
深圳市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人口机械增长所造成的。“四普”到“五普”期间,深圳市的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1%的左右,与同时期广东省和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相差不大,再加上总人口中,户籍人口只占17.33%,因而总人口增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外来人口的增加。“五普”时,深圳市总人口中,没有深圳常住户籍的人口高达579.36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82.67%。“五普”外来人口与“四普”的103.63万人相比,增长了4.60倍,年均递增18.19%。外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与“四普”时的62.15%相比,上升了20.52个百分点。
2.特区内人口相对集中,各区分布不匀
“五普”时,深圳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6人,比“四普”时(825人)以每年15.37%的速度增长。由于特区内外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区内人口密度远远高于特区外,但人口密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表2所示,深圳市人口密度分布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特区内人口密度高于特区外,但人口密度差距在不断缩小。“四普”时特区外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8人,远远低于特区内的每平方公里2841人,特区内是特区外的6.07倍。而“五普”时特区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32人,是特区外每平方公里2858人的2.29倍。第二,特区外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特区内。“五普”与“四普”相比,特区内人口密度增长了1.30倍,年均递增8.42%,而特区外人口密度增长了5.11倍,年均增幅高达19.20%。第三,特区内人口分布不匀。福田区和罗湖区人口密度最高。福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652人,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24倍,比盐田区每平方公里2162人高出4.39倍。罗湖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也高达9821人,其增长速度在特区内最高,“四普”到“五普”期间,人口密度年均递增高达12.23%,比特区内平均水平高出3.81个百分点。
表2 深圳市“四普”与“五普”人口密度比较
3.人口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劳动力资源丰富
从总体上看,深圳市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5.37岁。如表3和表4所示,深圳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新移民城市的显著特点:第一,未成年人口所占比重小。深圳市总人口中,0~14岁人口所占的比例为8.49%,比“四普”时的14.63%下降了6.14个百分点;与同时期广东省人口相比,深圳市0~14岁人口所占的比例更小,比广东省低出了15.68个百分点。第二,中青年人口比例非常高。深圳市总人口中,15~6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高达90.29%,比广东省的69.78%的水平高出20.51个百分点,与“四普”时相比,深圳市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了7.14个百分点。第三,老年人口比例非常低。在深圳市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非常小,只占总人口的1.22%,比广东省的6.05%的水平低出了4.83个百分点,与“四普”时相比,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也下降了1.00个百分点。
表3 广东省和深圳市分年龄组人口比较
表3 广东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