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不少人认为,只有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中国生态状况才能明显改善;达到30%,才能进入生态状况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森林覆盖率决定论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一直热衷于森林量的扩张,因此大量营造人工纯林就成为最便捷的选择。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和多种服务功能。20世纪下半叶,从中国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这几项惯用的统计指标来看,在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然而,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全国生态与环境质量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随着森林数量上的增加而有所好转,反而呈现出“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现象,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天然林破损严重,而人工林树种单一,导致生态脆弱的事实。现有森林系统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正是因为质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加之森林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因此无法有效地遏制住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的势头。文中数字基本源于全国林业清查统计数字。
一 森林质量的标准及在我国的表现
何谓森林的质量?其评价标准又是什么?遗憾的是,这一关键问题迄今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政府行政部门足够的重视;对于林业从业人员而言,也是一头雾水。不久前发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仅仅是从“林分每公顷株数”和“蓄积量”的增加、“中龄林和近熟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的提高来评价我国森林质量,并做出了“有所改善”的结论。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内在品质、性能优劣的界定。根据现代人对森林的多样需求,森林质量也就体现在多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森林质量评价指标
由图1可见,仅仅从林分单位蓄积量、林木株数,中幼龄林与近成熟林、阔叶林与针叶林比例的数量变化来判断森林质量的优劣,是片面的,也是肤浅的,不可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森林的整体状况。至于经常使用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也只是反映森林数量指标,而非质量指标。森林的面积、覆盖率、蓄积量,以及林龄比例、针阔比例等,也只有结合森林的综合服务功能指标体系,才是对森林质量的完整评价。当前,我国急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各类森林质量的指标体系。
(一)中国现代森林质量评估
中国现存的森林,可分为原始林、天然过伐林、天然次生林、营造人工林等类型,其生态和经济功能大不相同。
原始林是天然起源和人类干扰破坏未曾大举介入的森林,有丰富的物种、良好的结构和防护功能,生态系统稳定,自我更新与自我恢复能力强。原始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服务功能亦即森林的整体质量最高。
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估计为60%以上,全部为原始林,算起来有600万平方千米。经过历朝历代斧砍火烧的消耗,时至今日,98%的原始林已消逝。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地图,目前中国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仅有约5.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滇西北、川西以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与新疆阿尔泰山的最北端,多为自然保护区或人力未及的深山区,并呈破碎化、孤岛状,处于萎缩之中。
天然过伐林是原始林经过强度择伐后残余的林分。这种林分结构不合理,但仍具有较好的防护功能,如获得合理经营,有望恢复到近原始林的状态。当原始林经过反复破坏或严重破坏后就会变成疏林地或无林地,植被恢复困难,生态功能显著降低。疏林的自然演替有两种前景:一是植被强度破坏造成立地条件严重退化,或者因为海拔过高,立地条件太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森林植被,如云贵高原高海拔的森林分布上限,一经强度砍伐,森林无法进行天然或人工更新,遂退化为高山石漠。二是立地条件较好的疏林由天然更新而形成次生林。次生林一般由先锋树种组成,由于丧失了原始林的森林环境,生态稳定性与生态功能较低,但如无人为干预,依靠森林自身的演替,可在几十年后恢复良好的群落结构。
我国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约9300万公顷,其中70%以上为中幼龄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生态系统,在木材生产、燃料供应和维持当地居民生计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天然次生林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了,有的转变为农业耕地,有的退化为无林地,有的被改造成人工林,后续的破坏有增无减。直到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国的天然次生林才开始获得保护和恢复。但几乎与此同时,在由政府部门推动的拍卖荒山、林纸一体化和林权改革的工作中,出现了“砍树种树”、“毁林造林”的风潮。南方集体林区不少天然次生林被置换成人工速生丰产林或经济林。这是当前林业部门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我国营造人工林的历史悠久。在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庙中至今犹存的一株侧柏,相传是五千年前的黄帝手植。此后历朝历代虽然也种植了一些人工林,主要是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树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规模都不大,保存下来的也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天然林的急速消耗,我国加快了造林绿化的步伐,人工林营林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几年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造林面积从每年六七千万亩猛升到超过1亿亩。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53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毫无疑问,这些人工林在贮存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改善小气候和局部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