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
导语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泛长三角”概念第一次被正式公开提出。正如安徽省省委书记王金山所说,推动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切实行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研究报告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论述:①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是有步骤、有条件的,要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中强化自身。省会经济圈要以排头兵的身份,率先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经济次中心。②正当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拉动内需之时,省会合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立市,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使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经济危机下的“合肥速度”。③在全球经济放缓、出口订单减少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刺激内需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六安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④巢湖治理是安徽经济发展中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环巢湖的一体化开发是巢湖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省会经济圈的重大项目,更是合肥和巢湖两市将合作推向纵深,实现全面对接的现实路径选择。⑤淮南市与合肥市在2007年底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实施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合淮同城化的建设不仅将加快淮南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步伐,更会推动省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⑥桐城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安庆市,却在经济发展上正式提出要求加入省会经济圈,并得到了安庆市政府的支持。这是省会经济圈真正突破行政区划,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通过经济的积聚力量吸引周边区域主动融入的生动一例。⑦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建设一直是省会经济圈合理统筹、进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省会经济圈通过加大对社会事业的科学投入,使得社会事业成为省会经济圈应对金融危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⑧省会经济圈进一步把建设生态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省会经济圈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
200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中明确提出:“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周边地区主动融入,特别是淮南市的融入有利于省会经济圈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有利于省会经济圈的加快形成和发展。目前淮南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可以在省会经济圈规划实施过程中同时推进。”
《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同时指出,省会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把省会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态型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融入长三角,成为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成为联动沿江、沿淮城市群,引领安徽乃至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建成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信息中心;建成倚山临江抱湖、宜居宜业、创新型、生态型的和谐区域。”由此可以看出,省会经济圈是安徽三大经济板块的中心和增长极,在安徽积极融入泛长三角的背景下,省会经济圈要以排头兵的身份,率先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经济次中心既是省会经济圈的积极使命,也是安徽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科学步骤。
(一)泛长三角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选择
1.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容
(1)集聚长三角:第一次区域协作。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封闭、凝固的概念。长三角的发展也一直经历着从不断集聚到逐步扩散的过程。从上海经济区到泛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