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年01月 |
引言
2001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稳定问题跟踪研究与对策课题组在往年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国居民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
调查与研究发现,与2000年比较,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于社会发展的满意态度有所下降,长期困扰中国城乡居民的各种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际形势动荡引发国内问题的复杂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将更加严峻。
本报告数据主要源于2001年9月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新疆、四川及广东进行的抽样调查[1]。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99份,其中来自城市的占71.3%,来自农村的占28.7%。样本的城乡比例不符合城乡居民的实际比例,但在对被调查者的社会综合态度指标(综合对现状的满意度和对未来的信心度)进行比较分析时,并未发现明显的城乡差异(不排除在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因此在对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态度进行总体分析时就依据对样本数据的统计。
一、从总体上年,2001年中国居民的满意度低于中性,较去年有所下降
就目前居民社会心态而言,当前中国居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满意度不容乐观,因为对居民社会生活12个方面居民评价数据的综合统计,得出居民对社会现状的综合满意度为2.9(很不满意为1、不满意为2、中性为3、满意为4、很满意为5),即低于中性(见表1)。
表1 中国居民对社会发展总体满意度
城乡居民对中国当前社会形势的稳定性有较高认同,认为社会形势稳定和较稳定的占56.3%(但低于去年的63%),认为较不稳定和不稳定的仅占13.1%(但超过去年的10%)。另外,有30.6%的人认为中国社会稳定状况一般,较2001年有所增加(2000年为27%)。
尽管居民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在下降,但是,社会矛盾并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为针对社会不安定因素,城乡居民均倾向采取理性的解决方式,大多数人选择向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反映,或“诉诸法律”(见表2)。
表2 中国城乡居民针对社会不安定因素所倾向采取的解决方式比较
而且居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情绪,尤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充满信心(见表3)。
表3 居民对社会经济各方面今后3年发展的信心度
通过对社会经济9个方面今后3年变化居民预测数据的综合统计,得出居民对未来的信心度为3.0。表明城乡居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期好于对现状的评价,即城乡居民总体上对未来的态度是中性的,略好于对现状的态度。
二、分城乡来看,农村居民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现状的综合满意度略高于城市居民,但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市民更倾向于理性
从城乡差别分析,农村居民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现状的综合满意度略高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对未来3年形势的基本态度在经济秩序、社会保障、社会风气、国际地位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基本一致,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差异:在社会治安方面,农村居民的信心度略高于城市居民;在公务人员执法方面,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没信心;在物价状况方面,城市居民的信心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农村居民的信心度略高于城市居民。
城乡居民对未来3年的发展都持中性的态度;城市居民对现状的综合满意度略低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社会综合态度比农村居民略微消极(见表4)。
表4 城乡居民社会态度综合比较
在选择“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明显不一致。城市居民选择的前5项因素依次为“腐败官僚主义”、“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和“治安恶化”,农村居民选择的前5项因素则依次为“农民负担过重”、“腐败官僚主义”、“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和“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见表5)。
城乡居民都认为政法体系的不健全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是在具体原因的排序上有所不同,“公务执法人员素质差”被城市居民选择的比例(58.2%)在各主要原因中居首位,而高达2/3的农村居民选择了“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和“公务执法人员素质差”。
表5 城乡居民对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现状的主要因素的评价
针对社会不安定因素,城乡居民均倾向采取理性的解决方式,大多数人选择向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反映,或“诉诸法律”。农村居民倾向采取“聚众上访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