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
有人说,2005年是中国旅游发展比较平静的一年。时值岁末,闭目深思,似乎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大事,也好像没有太多的热点,这也许是中国旅游业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象征。但仔细考虑,这一年还是发生了不少特殊的事件,正是这些事件又构成了一段时间的热点,热点就是热点,它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温故而知新,现在回过头来,把这些热点进行重新审视,研究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提示,或许对政府部门、业界制定政策和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我们对这些热点进行点评的初衷,也是我们坚持这样做的基本宗旨。值得提出的是,原本还有一些热点,例如红色旅游、黄金周、国际恐怖活动等,由于去年已经点评过了一些或者是人们已经说得很充分了,这次就没有列入。有的看起来并非旅游业的热点,例如民航业的发展,但它与旅游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也就列入了。另外还有一些问题,虽然出现了,也应当是热点,但火候不够,例如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奥运口号与吉祥物的发布、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业等,肯定会影响中国旅游的发展,目前其影响还很不明显,只有“以观后效”了。我们进行热点问题评析的原则是,一不求全,二不凑数,也不特别关注某一单个事件的新闻效果,主要是突出分析,表明观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也许是本研究中心与许多其他媒体岁末年初所策划的评选大事或人物的不同之处。本次评析的十大热点问题分别是:
一 三大市场战略的调整
二 旅游业诚信体系的初步确定
三 出境旅游热与旅游签证冷
四 台湾旅游开放:等待时机
五 赌博、赌场与出境旅游
六 “神六”上天与太空游升温
七 民航订购飞机大战
八 民营低价航空:好事多磨
九 景区门票价格:涨落不定争议多
十 大型文艺表演:旅游助燃文化产业
一 三大市场战略的调整
(一)重要事件
2005年8月18日,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从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趋势出发,今后一段时期内,‘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开发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他在讲话中表示,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体现旅游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1]
(二)事件点评
1.战略的调整影响深远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逐渐清晰,形成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市场战略,这一战略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国家旅游局2005年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的新的战略表述,是最近十多年来首次做出的重大变动,可以预见,这一战略调整,将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必将对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关于战略的非官方诠释
国家旅游局公布这一战略调整时,曾做过简单的描述,并没有做出更加详细的解释,这里,根据我们的理解对这个调整做如下诠释和分析:
(1)重申了发展入境旅游的优先地位。在这次战略调整中,关于入境旅游的表述没有变化,这就表明国家关于入境旅游的优先地位没有改变,并有必要进一步强调这一地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始终要把发展入境旅游放到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中国服务贸易中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长期坚持这个政策,不能动摇。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作为政府,要继续做好国家整体的形象宣传,提高国家的旅游总体吸引力,完善激励体制,积极鼓励企业努力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客源,增加外汇收入,奠定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础。[2]
(2)强调了国民旅游的重要地位。新战略表述突出地强调了国民旅游,包括本国公民在境内外的各种旅游活动。原来“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表述是针对当时“不积极”而提出的,把满足国民的旅游需求列入议事议程,把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从单纯的“外部”开始转向“内部”,将“外事”转向“内事”,这曾是中国旅游业重大转变的信号。而这次提出的“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则表明政府对国民旅游消费的进一步关注,将注意力开始转向满足公民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