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在区域竞争的背景下,城市间产业竞争已经由单纯的单个企业竞争转变为产业链的竞争,在这种新的竞争模式下,区域竞争力需要一个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企业的配合和支撑。一个区域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具有竞争力,并不代表这个产业链就有竞争力。因此,面向整个都市圈,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新型的区域分工机制,打破旧有的分割体系,变政府竞争为合作,形成区域都市圈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将是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珠江三角洲的崛起,推动了香港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同时也增强了香港的竞争力。长江三角洲也是在上海的牵引下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零配件制造业基地,反过来又巩固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如此一来,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之间关系密切,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害关系。在上海对于长三角,香港、广州对于珠三角都产生了显著的“正拉动”效应的情况下,京津反哺区域经济的作用尚不明显。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相距120公里的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在竞争与较量中日渐抵消,各自为政的现代化规划很少能够从地区发展的层面审视自身城市的发展,更无法以整体观念解决地区问题,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京津之间的竞争和津冀之间的竞争。
北京和天津作为该地区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定时期形成的财政、投资、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相互竞争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二者已经形成了包括传统基础工业、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在内的自我循环的工业体系。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但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而与该地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完全突显。
天津与河北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工业上,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和工业中心城市,而河北也是北方的工业大省,境内的唐山、秦皇岛和沧州在主导工业、港口等方面都是天津的竞争对手。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虽然较前一个阶段有了一定的深化,但主要是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农业合作的低利润使河北得利不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深层次产业合作的缺乏,导致彼此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明显降低。
一 京津冀地区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内共有13座城市,围绕着各自自身的发展,北京和天津及河北在不断地展开着竞争。本文以省和直辖市为单位,将竞争点予以陈述。
(一)城市发展定位上的竞争
城市规划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落实作出的战略部署。其制定的依据主要是各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确定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城市分工的主要职能。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对推动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规划对产业的合理选择与布局,不仅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总体功能有效发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以及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1.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世界城市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出台的时候,北京就已经明确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三步走”战略。2010年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世界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北京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所向。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精神,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1]为努力目标,大力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2.天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北方经济中心
2004年天津市规划文本出台,指出要将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生态型城市。2006年7月,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