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国外首都圈的建设经验与启示
    ——以韩国首都圈、日本首都圈和伦敦都市圈为例

    作者:邬晓霞 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摘要:首都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都市圈。以日本首都圈、韩国首都圈和英国伦敦圈为代表,国外首都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制定明确系统的首都圈发展规划、设立跨行政区的管理机构、颁布各种法律法规保障规划的实施、构建合理的区域职能分工、重视交通设施建设等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都对中国首都圈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建议强化政府对规划的指导、建立可行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配套体系、开展明确的区域职能分工和重视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首都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都市圈,与一般意义上都市圈的最大区别在于,首都圈是以首都为中心城市,承担政治服务职能。因此,首都圈的研究必须基于都市圈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都市圈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50年开始在日本被广泛应用。1910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的概念,即人口在10万及10万以上的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范围内的郊区,或虽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150人/平方英里的地区。1949年为了适应大都市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式,美国联邦预算局进一步提出了标准大都市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Area)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由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地以及邻近的与核心地在经济社会上高度一体化的社区构成的一个地理区域(冯建超,2009)。日本政府在1950年接受了这个概念,并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日本行政管理厅将都市圈定义为: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的人口需在10万人以上。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大都市圈”概念,即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15%,大都市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韦伟、赵光瑞,2005)。

    目前,以日本首都圈、韩国首都圈和英国伦敦圈为代表的国外首都圈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都市圈,因此,分析国外首都圈的发展建设经验,将对我国首都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国外首都圈的发展历程

    (一)韩国首都圈

    韩国首都圈的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快速启动时期,7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1982年韩国颁布《首都地区管理法》,对首都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并首次确定了首都圈的边界。首都圈的行政范围包括中心城市首尔特别市、仁川直辖市、京畿道行政区及其下属的64个次级地方行政区。地理范围包括以首尔为中心70公里以内的区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1.8%。首都圈人口约2400万,占全国人口的45%以上(金钟范,2005)。首都圈不仅是韩国的产业密集区,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之一,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制造业和70%的GDP(江曼琦、唐茂华,2007)。

    韩国首都圈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集中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的分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的抑制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的提升发展期以及2003年以来的均衡发展期。每个阶段的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集中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致力于建立“政府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实行“大城市、大企业和工业为主”的增长战略,促进了首尔的快速发展。韩国政府对当时人力资源、城市基础、港口等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首尔—仁川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在京仁地区[1]集中建设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地,对区域内的公路、铁路、港口、用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修建。因此,韩国的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首尔—仁川地区。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分散发展期。为防止首都人口过度集中,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韩国在70年代初制定了“建设卫星城市,积极分散人口”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72~1981)》。为防止工业向局部地区过度集中,分散首尔、釜山等大城市的工业,培育中小城市工业发展。政府将国土划分为工业转移促进区、工业限制整备区和引进产业区三类地区。其中,首尔属于工业转移促进地区,仁川属于工业限制整备区。此外,该计划要在首尔周边地区建设安养、昌元、美金、陵谷、阳谷等10座卫星城市,吸纳部分从饱和的中心城区分散出来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单位,促进了首都圈的人口分散以及边缘地区的迅速增长。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抑制发展期。1982年《首都圈整备规划法》出台,并进一步制定了《首都圈整备规划(1984~1998)》,把首都圈地区划分为转移促进区、限制装备区、开发保留区和自然保护区等五大类,根据不同地区的要求实施不同程度的限制与分散政策。此外,为促进首尔周边地区的均衡发展,在地方积极开发和供应产业园区,并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纳了中心城市溢散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