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
一 概述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孕育经济全球化以来,经济全球化历经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资本主义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资本主义等级垂直型分工阶段;第三阶段是全球层级水平分工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资本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则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扩展原有企业、收购现有企业等方式,进行单独或共同出资以拥有企业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6~1970年),主要特点是国际直接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印度、韩国等。第二阶段(1971~1990年),发达国家中的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同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显著。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传统投资国和发展中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如中国、俄罗斯、新加坡等,且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资本呈现双向流动趋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日益活跃。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跨国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M & A)和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GI)[1]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几个世纪。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与对外援助两个方面,伴随着对外援助的发展,中国也开展了一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但因受国内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的发展非常有限。[2]中国企业真正开始融入全球经济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目前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1年)。这一阶段由于中国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3]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国内资本不足,外汇储备极低,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紧缺,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少,投资规模小,除1987年、1988年与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达到17.8亿美元、18.98亿美元和22.23亿美元以外,其余年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不到2亿美元。[4]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国营外贸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工程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拓展对外贸易服务,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加工制造、商贸、餐饮服务、资源开发等行业。[3]在投资方式上,早期主要以在香港设立贸易窗口、建立贸易网络为主,后来逐步过渡到建立贸易代表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都是当时对外直接投资较为活跃的企业。[5]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办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日渐增多,并购投资的方式出现。[6]在审批方式上,1982年以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均由国务院审批,1982年,对外经济贸易部成立,负责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和归口管理。此后,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国家计划委员会都制定并颁布了有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用汇等政策规定。
这一时期,由于部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预期效果不明显,有的出现亏损,同时由于西方主要国家与我国关系还没有完全好转,原国家计委于1991年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到海外投资的条件,到海外投资办企业主要应从我国需要出发……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可到海外从事一些有利于输出产品、技术、设备、劳务,并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1991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的这个意见。在2004年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意见出台以前,该意见成为对中国海外投资影响最大的政策规定。
第二阶段:调整蓄势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并显示了极强的活力,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改制成功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在对外直接投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