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突出实践特色,注重产业政策激励、注重经济杠杆调控、注重法律行政引导、注重转移模式创新、注重长效机制构建,举全市之力在全省产业转移工作中创先争优,在全省产业转移工作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跻身三甲行列。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转型升级与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赢:一是中心城市带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3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23年保持全国第三。连续蝉联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并跻身于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广州(梅州)、广州(阳江)、广州(湛江)三大共建产业转移园2011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2.7亿元、138.9亿元和52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0%和20%,均获评为广东省重点产业转移园区和示范性园区。据初步测算,2012年广州(梅州)、广州(阳江)共建产业转移园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9.4亿元和203亿元,成为当地经济重要增长极,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广州市工商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三次产业结构为1.6∶34.8∶63.6,产业层级呈现3个60%: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60%以上,广州市60%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商业连锁经营率达60%,带动工商业增加值占GDP近半壁江山。三是战略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转移“腾笼换鸟”,为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有力地推动全市产业加速向高端化、国际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广州民间金融街首期、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业运营;以广州民营科技园和天河软件园为核心的民营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以广州设计港、黄花岗创意大道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园区,以广东塑料交易所、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等八大重点平台为依托的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快发展;世界级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四是城市环境不断改善。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万吨左右,成功摘掉戴了10年的“重酸雨区”帽子。生产能耗不断降低,2011年广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2012年广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9%,均超额完成各项减排任务,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在全国30个大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评比中排名第一。
一 广州市推进产业转移的基本模式与成效
广州市将加快推进产业转移作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举措,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链跨地域对接、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共建、“调结构”“转方式”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双到和对口帮扶、劳动者素质提升和劳动力转移“六个紧密结合”,加强领导、统筹实施、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一)紧密结合产业链跨地域对接推进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发展协作共赢
广州在推进共建园区建设中,承担了“两个最”的重任:省级共建产业园最多(3个),合作市之间距离最远(均超过400公里)。通过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力,积极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对接,促进了国家中心城市与产业承接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带动了承接地实现产业大发展,提升承接地产业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作共赢。大力引导汽车及零部件、纺织、装备制造、医药、轻工、食品等优势产业“内强总部,外拓基地”,将微笑曲线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空间更足、劳动力更充沛的承接地发展,在广州加快发展总部、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大力引导钢铁、石化、化工等产业利用承接地区域优势实现新发展,和广州形成错位互补、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广汽集团通过“强华模式”将汽车产业链向梅州延伸发展,广汽强华项目进园建设顺利,总投资2.5亿元的自主品牌商用车以及乘用车发动机、起动机“两机”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50万台(套),拥有国家级新产品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广东省优秀产品两项,产品40%出口欧美;将整个摩托车产业链转移到梅州产业园,引入了五羊摩托车23家关联企业进驻,并围绕汽车产业链引入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发动机连杆制造项目、广州劲力起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起重机械研发制造项目等多个配套项目落户。此外,广州市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