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
一 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发展二十年
201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周年。互联网是天然的全球媒体,必然成为各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二十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也是网络媒体对外传播不断成长的过程。1995年1月上线的《神州学人》通常被认为是国内第一家中文网上新闻媒体,而其主要传播对象是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传播目的是向他们介绍党和国家的留学工作政策,网络媒体在中国甫一面世便具有了对外传播的功能。[1]网络传播按照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形态一般会被分为Web1.0、2.0和3.0阶段,分别对应着以图文为主、较为平面化的网页时代,个人参与增多、多媒体报道的博客时代,社交网络和手机网络应用交织的移动时代。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也基本与这三个阶段吻合。
1.Web1.0:传统媒体内容平移上网,以打破西方对华封锁为主要目的
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互联网并非为媒体而生。1993年美国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时也并没有着力将其与媒体联系起来。中国的情况相去不远。但在互联网的起步阶段,传统媒体对网络技术嗅觉最为敏感。1995年,《纽约时报》将报纸内容搬上网络。同年,中国最重要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网站开通,发布英语新闻内容。《中国贸易报·电子版》在发布报纸当日中文内容的同时,还利用网络发布单独的英文内容。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在不知不觉中、顺应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起来。
在共性之外,中国当时受到来自西方经济制裁与舆论进攻的压力,亟须开辟新的对外传播渠道,打破封锁,以新方式、新形象对外传递中国观点。1997年,《人民日报》电子版和新华社网络版上线;在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下,外文局开办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这些网站在开办后不久,便用英文发布新闻信息,1998年1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还推出了日文版,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外文栏目。在香港、澳门回归,反击“台独”、“法轮功”等事件中,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的能力不断提升,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中,人民日报网络版推出了“抗议论坛”,中国网民的爱国情绪得以对外表达,后来发展成为强国论坛。
中国网络媒体开始成为境外媒体的消息源,参与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予以重视,发布管理措施,规范并支持网络媒体对外传播。
在本阶段,网络媒体还处于萌芽阶段,进行着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探索,还只能以传统媒体电子版或网络版的名义对外发布。但借助技术力量,网络媒体开始尝试创新对外传播方法。如1997年12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在东京建立日本镜像站并派人值守,创造性地将提高网速的境外物理镜像站变成了一个多功能运作实体,成为中国各类网站中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
2.Web2.0:多媒体、多形式的网络对外传播,以促进中外交流为主要目的
2000年起,我国网络媒体进入黄金发展期。各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所办网站开始以“网”为名独立发展。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网等成为我国首批重点新闻网站。这些网站大部分设有外文栏目或频道,肩负起对外传播的责任。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西方对华经济制裁和意识形态封锁逐步消除,对外传播网络媒体开始从打破封锁转为促进交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独立发展的网络媒体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多媒体特点,不断丰富对外传播服务。首先,报道语种增加,各网络媒体在英语之外不断增加新的外语服务,“国际在线”用61种语言发布。其次,对外网络媒体开始参与重大活动报道。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召开,各主要网站都采用多个外文语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外报道党的代表大会。中国网“十六大”专题被英国广播公司网站(BBC)置于首页,并被美联社(AP)、法新社(AFP)等国外主要新闻机构的网站链接。再次,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国际在线”推出Radio 4U网站,提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部6种语言音频节目网上收听。2005年7月“国际在线”又开播了多语种网络原生电台InetRadio,使用汉语普通话、英语、德语和日语播出。中国日报网在报纸英文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开辟了“翻译点津”(Language Tips)、“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