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搭建民间舆论平台 争夺国际话语空间——《环球时报》在2013
    ——《环球时报》在2013656380

    作者:吴杰 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摘要:

    《环球时报》致力于“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该报触碰敏感社会话题,追求独特表达方式,反映主流民间声音,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在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其发行数量、被国际主流媒体转载数量等方面,位居全国传统新闻媒体前列。

    《环球时报》在中国舆论场是个有些特殊的角色:既得到较多赞扬,又受到一些非议;既引领报业市场风骚,又频遭网络论坛责骂;既经常批评国外政府,又不时收到国外政要投稿。不同的人对《环球时报》的评价差异很大:挺《环球时报》的人称赞其弘扬爱国主义、展现中国民间声音,贬《环球时报》的人痛斥其宣扬民族主义、表现民粹主义。但是,不同的人也无法忽视这样的事实:在传统媒体面临电子媒体巨大挑战的今天,《环球时报》的报纸发行数量、空中受关注程度、被国际主流媒体转载数量等方面,位居全国传统新闻媒体前列。作为市场化报纸,该报地位独特,于是有专家称其为最具争议的成功报纸。“如果市场是唯一的裁定者,它无疑是今天中国最成功的报纸之一。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巨大挑战出现市场萎缩的今天,《环球时报》是极少数依然保持优良增长业绩的报纸。”[1]

    《环球时报》在2013年进入创办后的第20个年头,该报秉持“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的理念,追求独特模式,创新报道形式,积极开拓市场,在新闻报道和品牌打造、发行经营等方面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

    一 报道方向:打造民间舆论平台,影响国际主流舆论

    2013年,《环球时报》的声音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重点报道涉及中国外交及国家安全方面的热点事件

    在这方面,坚决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主动发声,与国际媒体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在中日钓鱼岛冲突、中菲黄岩岛争端、中国跨国追捕湄公河毒枭、香港七一游行、新疆多起恐怖袭击、中国航母训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等热点事件的报道中,《环球时报》多方挖掘新闻线索,与有关机构密切沟通,努力以第一手新闻事实来与境外媒体进行硬碰硬的较量,在国际舆论场扩大自己的话语权。陆续有“中缅边境冲突系列报道”、“中国警方跨国追捕糯康内幕”、“在中朝边境感受朝鲜另一面”等多篇一手报道。特别是在新疆涉恐事件的报道中,《环球时报》记者深入新闻一线,采访关键人物,梳理新闻动态,独家推出“新疆鄯善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所提供的事实性报道被境外媒体大量引用,几乎成为“第一信息源”。

    (二)精心组织国内重大时政新闻报道

    《环球时报》的长项是报道国际事务,但是,对国内事务的关注也逐渐增多。2013年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全面开展工作的第一年,从年初的两会召开新领导集体亮相,到随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以及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环球时报》发挥驻外记者的传统优势,积极收集外界舆情反馈,推出《“中国梦”在世界注视下铺开》、《薄案庭审进入第三天》、《解读神十背后的七大亮点》等重点报道,通过要闻和深度报道的形式展现新领导集体的国际形象以及世界眼中的“中国印象”。

    (三)密切关注国内社会热点和舆论动向

    《环球时报》坚持以“解读复杂中国”的理念发表时事评论,用理性和现实主义的态度引导国内舆论。2013年是中国舆论场众声嘈杂的一年,围绕“南周事件”,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互联网“左”、右之争,新快报事件等形成多个舆论热点,媒体和互联网作为新闻和舆论的载体,在2013年多次成为新闻的主角。

    《环球时报》充分发挥国内众多主流专家学者的智慧,利用“社评”和“国际论坛”,努力在各方观点争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薛蛮子嫖娼门(系列)”、“总结中国创新,破除西方制度迷思”等言论,促进中国社会舆论的积极、良性互动。很多社评和言论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关于新疆暴恐事件的报道、评论,被法新社、《华盛顿邮报》、CNN、美国之音等近50家国际主流媒体转引、转载。

    (四)探索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中方观点

    除了中文版,《环球时报》还注意发挥英文版的特色,积极把握现代媒体传播规律和海外受众认知规律,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把控上,淡化宣传色彩,强化传播意识,针对不同对象,使用更符合英文读者阅读习惯的原汁原味英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英文版以其对新闻事件独特的把握能力,不断赢得读者的喜爱,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例如当境外媒体纷纷夸张报道藏区自焚事件时,《环球时报》英文版派出数名记者深入西藏及周边藏区,多方采访学者、官员和藏民,以专刊的形式向外界传递事实真相,剖析不实传闻,抨击捕风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