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
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民众认知中形成的形象。广义的政府形象包括国家在国际的形象,即国家形象;狭义的政府形象主要是指本国民众通过对政府履行职能、施政执政表现进行认知与评价后产生的印象,是民众对政府行为的抽象反映。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考察民众对政府本身行为的直接评价,二是通过考察传播媒介对政府形象的反映。总的来看,政府形象是以行政行为为基础形成的,民众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方式认识政府的所作所为,且主要以间接方式,尤其是通过媒体的方式认知。不同媒体传播的形象有所差异,民众通过接受媒体的信息所建构的政府形象也不相同。
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所呈现的政府形象受到关注,并成为公民认知政府的重要媒介。同时由于互联网媒体具有自媒体的性质[1],互联网媒体不仅可以呈现政府形象,公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政府形象进行再建构,从某种程度说更接近于公民对政府的真实认知。因此对互联网媒体呈现的政府形象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目前来看,微博是新兴的互联网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渐增大,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达5.36亿。而且微博具有前所未有的全民性特点,因而可以说政府形象的微博呈现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众对政府评价在微博上的呈现。显然,政府形象在微博的呈现以及微博用户对政府形象的再建构是政府形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点。
形象问题是关乎执政地位的重要问题,政府形象与科学、事实息息相关,因此从政府机构的角度讨论科学、科学决策、科学传播是政府形象与科学传播的关键性问题。我国与科技相关的事务具有强烈的政府参与性,科学的三个重要层面——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传播都由政府主导。这就导致了在中国,科学往往与政府联系在一起,提科学必提政府。因此我们讨论科学传播的时候实际上必须考虑政府因素。从科学传播的意义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公众的主动性以及对科学的认可。这一方面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使公众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并在生活中获得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建构良好的科学形象。需要承认的是广大公众对科学掌握的比较少,因此对科学的形象构建往往是间接的,通过科学家、与科技相关的机构进行建构。而政府作为与科技紧密相连的机构,政府形象不可避免地会作为科学形象建构的参考依据。因此,政府形象与科学传播有重要的关联性。当然,科技与政府形象之间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展开。
从结构上看,我们认为政府形象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基层政府、中央政府、政治制度。基层政府是政策实施的基础部门,而中央政府往往制定政策,两者的形象具有较大差异;从已有的研究看,中央政府的形象要远好于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的形象。而政治制度形象可以看作是实体组织之上制度的形象,也可以认为是中央政府的抽象化。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中央实体组织形象的微博呈现以及中央实体组织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一 编码设计依据与样本描述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央政府实体组织,也就是中央(国务院)部委级机构。由于机构数量较多,不可能一一选取,因此我们除了选择与科技有非常紧密关系的三个机构(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2])外,又随机抽取了八个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是知识产权局、环保部、卫生部(含计生委)、能源局、水利部、住建部、国资委、气象局。微博媒介选择新浪微博[3],时间跨度设为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总体为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新浪微博中关键词为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知识产权局、环保部、卫生部、能源局、水利部、住建部、国资委、气象局的原创微博[4]。
鉴于连续性与微博特点的考虑,选择一条微博作为分析单位[5],其中微博不包括其他人做出的评论,仅包括主体本身。分析单元抽取方法为随机抽取。为保证比较均匀的从一年中抽取到样本,本研究采用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由于2012年涉及各机构的微博数量从几百到几十万不等,因此我们规定一年内搜索到的微博在一万以下的则从每个月抽取20条有效微博,一年内搜索到的微博在一万以上的则从每个月抽取100条有效微博。有效微博是指确实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