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广佛肇经济圈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吴迎新 何艳玲 李杰 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近年在各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地方保护不仅大量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广佛肇经济圈为例,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圈协调机制及经验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博弈论等理论,探索国家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圈合作机制,提出通过构建区域网络结构的组织平台等举措引领经济圈协作,希望能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 前言

    “十二五”规划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即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多极带动的国土开发格局,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建立健全新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积极推进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着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十八大报告中多处论述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反复强调要搞好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等,为我国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明确了方向。

    珠三角地区三个经济圈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精神,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建成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举措。五年来,三个经济圈在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等方面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迄今为止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现有调节机制缺乏法律政策保障,其深层原因在于缺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顶层设计,缺乏突破传统体制框架的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

    广佛肇经济圈在三个经济圈中处于独特的重要地位,其探索国家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圈在合作机制方面应进行的创新,寻求经济圈在协调机制、合作方式、利益调整、社会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它将有力地带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建设,可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区域一体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协议及联合方式,实现区域的统一规划布局和资源配置,统一分工协作关系,联合开发和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区域一体化是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统一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区域一体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区域一体化是国际现象,因此借鉴国际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及理论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Von Thunen,1986:20~27,111~130)的圈层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空间分布为特点向外延伸。城市圈层分为内圈层、中间圈层、外圈层。内圈层即中心城区,因人口、建筑稠密,地价昂贵,以布局第三产业为主;中间圈层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因人口、建筑密度低,以布局第二产业为主;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主要布局第一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彼得·尼茨坎普,2001:604~605),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发展。

    1966年5月佛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Vernon,1966:190~207),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次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德国经济学家沃纳·松巴特也较早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该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强调“点”(即增长极)和“轴”(即交通干线)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增长点和增长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增长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