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
传统上,基本公共服务分由政府多个部门履行保障,缺乏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辅助决策工具,对基本公共服务过程和质量缺乏社会监督,对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新增项目也缺乏跨部门的评估及法定流程等。针对以上问题,深圳积极研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以“大数据”理念为指引,以信息手段为依托,通过数据共享、信息挖掘、资源引导、过程管理、互动评价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对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多元共治,从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 现代化实践探索深圳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是继“四个现代化”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在改革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现有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消极管控的维稳模式遭遇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稳定需要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基于此,党和国家做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在决策的指导下必将掀起新一轮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尤其是社会治理领域改革的新浪潮。深圳市的社会建设工作也必须以此为指导,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努力以现代化的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的现代化,并以此促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特征。
一 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到2020年要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国家规划》)正式出台前,学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边界没有形成统一定论,各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不尽相同。2012年7月,《国家规划》第一次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了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九大领域共八十个项目。《国家规划》也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要重视“人”的均等。笔者认为,不仅要重视“人”的均等,也要重视“区域”的均衡和不同“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匀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以“人”为核心,从时间上、空间上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与需求的特征和趋势;从资源配置上把握不同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及时根据可支配、可持续财力,按需准确配置和调整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传统上,基本公共服务分由政府多个部门履行保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对整体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散落于职能部门的日常履职之中,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路径和规范;各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规划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辅助科学决策的支撑工具;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也缺乏统一的考核,对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新增项目也缺乏跨部门的科学评估和法定流程。
要落实李克强同志提出的“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指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我们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上加快实现现代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精细化、个性化和便利化,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供给手段,提升保障水平。
在这样的认识下,笔者建议构建深圳市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整合政府资源,形成比较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开创基本公共服务新局面。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大数据理念为引领,以丰富的内外部数据资源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处理分析等技术,为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决策、规划和管理提供智能分析、评价和比对的信息化工程。推进这一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实现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针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广、内容多的特点,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宏观统筹
从统筹协调社会建设角度考虑,《国家规划》的范围主要涉及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九个方面。整个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评估等工作涉及发改、财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教育、文体旅游、住房建设、食品药品等十几个业务部门,以及区、街道等政府部门。要统筹协调、管理监督好众多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业务部门,必须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优化。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考虑,需要根据深圳实际,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落实《国家规划》。从各业务部门的角度出发,需要立足业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