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
引言
经过2013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产业支撑力、企业竞争力还是产品竞争力都比201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相对较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相比国外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本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2012年有小幅提升,但由于其他国家进步更快,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竞争力仍然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造成此结果主要是因为企业对政策依赖性较强,而2013年是我国新能源推广应用政策的空窗期,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放缓,这也是我国总体产业竞争力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了解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各领域的优势与差距,为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本章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概念、研究(评价)主体、研究范围、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参见2013年的“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时间跨度的界定基于201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数据和专家评分。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本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与上一年度相同,即根据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点、并借鉴已有关于传统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政府在政策、标准、规划方面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支持力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共六大方面构建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政策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产业支撑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与2012年度相比,该指标体系增加了政策环境竞争力作为二级指标,并相应增加了三级指标作为补充。
(三)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原则,本文构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21个指标(见图1)。
图1 评价指标结构
指标释义如下。
1.政策环境竞争力
(1)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是指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在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2)准入政策
准入政策是指政府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放开程度,主要指企业准入政策。
(3)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是指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和与各相关方利益的协调能力。
(4)共性技术攻关政策
共性技术攻关政策是指政府在共性技术领域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2.基础竞争力
(1)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
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竞争力的核心。
(2)产学研合作能力
指新能源汽车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的能力。即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3)消费使用环境
消费使用环境主要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性的条件,主要包括充换电、维修、基础设施、充电设施等完善情况,它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产业支撑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指标。
(4)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态
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态是指未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住宅及城市人口出行状态和谐发展的汽车社会形态。
3.产业支撑力
(1)产业化服务平台
产业化服务平台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如试验、检测、验证能力,其健全程度是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要素,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
(2)市场发展潜力
市场发展潜力是指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需求规模的发展潜力。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的大小对其潜在竞争力有较强的影响。
(3)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
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是指从产业链上游角度出发,考察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原材料产业发展成熟度和原材料企业产品质量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