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活动的时空载体,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是全国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护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也迅速增长,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逐渐变大,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增进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概述
本报告所指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4.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6428亿(2012年末),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脆弱是西部地区的突出特点。西部地区拥有我国约26.90%的人口、71.32%的国土面积、36.93%的耕地面积、59.77%的森林面积、51.78%的水资源总量、41.35%的煤炭储量、37.65%的石油储量和84.80%的天然气储量[1],地广人稀、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生物多样。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以及受自然和气候变迁的影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观。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主要特点[2]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森林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工农业建设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乱采滥伐现象。西部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减少,野生动植物数量迅速下降,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森林面积不断增加,由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的9863.78万公顷增加到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时的11681.29万公顷,增加了18.43%。各级自然保护区个数由2005年的983个增加到2012年的989个,增加了0.61%。这为恢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西北地区沙化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和石漠化是目前我国西部的主要土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以西北地区为甚。经过近十年的治理,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已由2004年的16629.68万公顷降低到2012年的16591.96万公顷,减少了37.72万公顷,沙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西北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仍高达14313.94万公顷,占到西部地区的86.27%、全国的82.69%。西部土地沙化的治理是场持久的攻坚战。
3.自然灾害频发,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近年来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都呈加剧趋势。2012年西部地区发生各类地质灾害5410次,比2005年增加299.56%,年际变化较大。其中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生4944次,占到西部总数的91.39%。2012年西部由于旱灾、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风雹灾害、低温冷冻和雪灾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2005年的400亿元激增到1224.8亿元,增加了206.20%,其中西南地区占到了60.16%。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等均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背后除了生态环境隐忧,更隐现着深刻的“人祸”危机。
4.水资源总量减少、质量下降、约束趋紧,西北地区面临水资源危机
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由2005年的15349.1亿立方米减少到2012年的15291.1亿立方米,减少了0.38%,而同时期用水总量却增加了6.93%,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22.01%。2012年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到西部地区的19.45%,2005~2012年的七年间水资源总量减少了2.92%,而用水总量和废水排放量却分别增加了8.61%和48.62%。这使西北地区原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污染更加严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5.工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