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
一 中亚五国人民币流通现状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强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亚五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位置,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与我国在资源方面差异明显,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日益扩大的供求关系使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济血脉也在逐渐贯通,因此,加强我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实现人民币在中亚五国的区域化,不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繁荣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也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03~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同时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总体上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见表1)。不断增长的贸易额对结算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双方都渴求寻找到一种更加便捷的支付手段,这给人民币在中亚五国实现区域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9年4月,我国在深圳、广州、上海、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启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大门。2010年,新疆被纳入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结算范围。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通知》不仅极大地扩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内和境外范围,如将陕西等省囊括,同时规定新疆不仅可以同毗邻国家也可以与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进行进出口货物人民币结算,促使由西向东形成以新疆为桥头堡、陕西为枢纽、上海为依托的人民币区域化联动体系。
表1 2003~2012年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中国与中亚五国人民币结算的发展与贸易结算现状如表2所示。从整体看来,在中亚的贸易中还是以美元作为主要结算币种,人民币结算份额很小。这是因为,目前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渠道有限,主要通过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内代理行、开立非居民账户,对中亚国家来说,人民币结算不如美元便捷。从边贸结算方式来看,目前我国与中亚五国的主要结算方式有直接易货结算、现汇结算、外币现钞结算、人民币结算、毗邻国家货币结算五种形式[1]。
表2 中国与中亚五国人民币结算的发展与贸易结算现状
二 主要国际化货币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启示
(一)美元模式
美元成为国际化货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都流向美国,为其后来的发展储备了大量资源。而后美国又大发二战之财[2],成为二战中最重要的能源和军事设备供给国,不仅使得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也使得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居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之首,占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美元的崛起以及美国在黄金储备的优势也为“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打下坚实基础,1944年7月,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至此,美元成为国际清算的主要支付手段,在国际上发挥着世界货币职能。
(二)马克与欧元模式
欧元的国际化可以说开始于德国马克的国际化。1970年的“魏尔纳计划”创立了欧洲记账单位EUA,1978年由联邦德国和法国倡议,共同体九国首脑会议讨论,并于同年12月5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理事会上通过决议,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多种职能的欧洲货币单位(ECU)至此诞生。欧洲货币单位就是以各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中所占权重及其在欧共体GDP中所占权重加权计算得来的,德国马克在ECU的初始定值中占据27.3%的份额,到1989年西班牙比塞塔和葡萄牙埃斯库多相继加入,ECU进行了第三次调整,马克的份额提高到30.1%[3],这说明了马克强劲的实力。因此,在欧元诞生以前,马克在欧洲许多国家发挥着国际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这三种货币职能。2002年,经过多年酝酿,以马克为核心货币的欧元正式启动,欧元实现了在欧盟国家之间的区域化,并成了主要国际货币。
(三)日元模式
日元的国际化经历了起步、积极推进和国际化转为区域化发展三个阶段[4]。1964年,在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条款影响下,日本承诺对日元实施可自由兑换。20世纪80年代后,日元的国际化进入快速推进阶段,日本大藏省颁布实施新《外汇法》,宣布本国居民向国外提供日元贷款和外汇可以自由兑换成日元,其后日本又发布《关于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