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文化发展战略

    作者:王建兵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摘要:

    丝绸之路甘肃段历史悠久、文化基础深厚,是历史上中国本土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与外来的外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要实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的文化发展战略,一是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战略高地;二是充分发挥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优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核心区;三是构筑交流平台,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与融合;四是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拓展合作渠道与平台。

    一 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溯源

    丝绸之路甘肃段历史悠久、文化基础深厚。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亚欧各国山水相连,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到点线面结合、近中远结合、经济贸易文化结合,依托沿线节点城市,充分利用国家已批复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和兰州新区等重要战略平台,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丝绸之路沿甘肃东西轴线贯穿全省,长达1600余公里,丝绸之路甘肃段也是中原连接西域的战略要道和古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线拥有丰厚的文化宝藏。全省现有博物馆81座,馆藏文物数量和珍贵文物数量均居全国第五位,一级文物数量居全国第四位。现存各类石窟寺337座,大多开凿于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列全国四大石窟第一和第三位,武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

    甘肃也是中国本土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从西域传来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传递和融合,逐渐向内陆发展;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通过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整合和传递,最终向西域各国传递。在汉代,汉武帝确立与西域沟通的战略,从西域传来了葡萄、苜蓿、香料、天麻等农产品,以及西域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1]等西域文化,同时也通过商贸等途径向中亚、西亚输出丝绸和东方文化。丝绸之路甘肃段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的交会地,沿线遗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群落,长城遗址和汉简等人文、历史古迹、资料。

    1.敦煌文化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合与交流的会集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交会。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正是敦煌具有特殊地域位置,造就了敦煌丝路咽喉之地,形成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特殊地理环境,中西文化才得以在敦煌地区交会,从而构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文化背景。另外,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形成一门新兴的“敦煌学”,如今已发展成为包括敦煌史地、考古、艺术、文化、民俗、古代科技、文物科学保护、宗教和敦煌学理论等12个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学科。

    2.长城文化

    甘肃境内古长城有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以及魏晋、宋、西夏和元代的部分城墙,其中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部起点均在甘肃境内,在甘肃省境内的长城总长度4400多公里。由于战争或地域的缘故,沿古长城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目前较为著名的有敦煌的玉门关、阳关、高台骆驼城、安西锁阳城和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3.西夏文化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是党项族拓跋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国,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西夏文化是党项族、藏族、汉族和回鹘族等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彼此影响、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一种多来源、多层次的文化。武威西夏博物馆保存包括金银器、木器、青铜器、瓷器和西夏文献等各类文物2000多件。最著名的是西夏碑,也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一块石碑,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和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

    4.甘肃汉简

    汉简是十分重要的史料,对汉代的边防设施(包括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包括文书制度)以及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甘肃是最早发现汉简和出土汉简最多的地方。截至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简73600多枚,仅在甘肃就出土60000多枚。甘肃省出土的简牍除了汉简外,还有天水放马滩的秦简和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简、唐宋吐蕃简;另外,在甘肃出土的除汉文简外,还有佉卢文简[2]、吐蕃藏文简等。甘肃汉简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两汉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