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3~2014年大洋洲区域合作回顾与展望

    作者:徐秀军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摘要:

    2013年大洋洲区域合作总体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在促进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与大洋洲国家和领地共同推进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区域军事合作呈现新的发展动向,在推动环境和社会安全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共识,但区域内经贸联系总体上有所下降,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成为大洋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展望2014年大洋洲区域合作前景,太平洋岛国论坛及其相关会议有望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新成果,大洋洲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有望取得新共识,区域经贸安排有望取得新进展。同时,中国与大洋洲地区经贸联系与政治交往有望进一步加强。

    Abstract:

    The Ocean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2013,on the whole,presents many new features and change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e.g.,the Pacific Island Forum(PIF),have been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and trans-regional cooperation,and together with the Oceanian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promoted the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many new progresses. In the meanwhile,the regional military cooperation presented new development trends while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chieved a series of new agreements. However,the regional economic ties were weakened by some new challenges in 2013. What is noteworthy is that Chin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ex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Ocean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2014,the PIF and its related meetings are expected to some new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s expected to obtain new consensus while the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 are expected to make new progresses. At the same time,the economic ti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eanian region are expect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大洋洲区域合作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1]由于大洋洲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以及地区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加强相互合作不仅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正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前总理梅克雷·莫劳塔(Mekere Morauta)在完成一项调查后深有感触地指出的,在太平洋地区,拥有某种促进合作和一体化的框架,以及拥有诸如太平洋岛国论坛等能够反映地区价值和愿望并为政治协作进行决策的共同政治平台至关重要。[2]如今,大洋洲区域合作在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3年以来,大洋洲区域合作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并呈现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主要表现在: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完善,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区域经贸、基础设施、环境气候、教育、渔业、旅游等功能性合作持续推进。与此同时,大洋洲区域合作也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并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究其原因,金融危机给大洋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依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一年以来大洋洲区域合作的发展现状与进展,下文将从区域合作机制、区域经贸合作、区域安全合作及中国与大洋洲区域合作等方面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2014年大洋洲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 大洋洲区域合作机制

    为了促进区域内各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为区域资源的经济高效利用提供便利,减少成员组织工作计划之间可能存在的重复和交叉,大洋洲地区于1988年成立了太平洋地区组织理事会(CROP)。[3]太平洋地区组织理事会不是一个新的地区组织,也不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其常任主席由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兼任。截至2013年底,太平洋地区组织理事会的成员包括以下9个主要区域合作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FFA)、太平洋岛屿发展署(PIDP)、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SPC)、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处(PIFS)、太平洋地区环境规划署秘书处(SPREP)、南太平洋旅游组织(SPTO)、南太平洋大学(USP)、太平洋电力协会(PPA)和太平洋航空安全办公室(PASO)。其中,太平洋岛国论坛成员涵盖了大洋洲所有独立国家,而太平洋共同体成员除了16个太平洋岛国论坛成员外,还包括该地区8个领地或属地以及美国和法国等宗主国。

    (一)太平洋岛国论坛:推动区域气候变化合作

    太平洋岛国论坛自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协调和支持大洋洲地区各国政府在贸易、经济发展、航空、海运、电信、能源、旅游、教育等领域及其他共同关心问题上的合作与发展。[4]太平洋岛国论坛常设机构为论坛秘书处,设在斐济首都苏瓦。现任秘书长为前萨摩亚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图伊洛马·内罗尼·斯莱德(Tuiloma Neroni Slade)。太平洋岛国论坛一般每年在各成员国轮流举行一次首脑会议,截至2013年底,论坛共举行了44届首脑会议。首脑会议主要就近期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长远规划进行协商,会议决议一般以会议公报的形式于会后公开发表。历届太平洋论坛首脑会议所讨论的议题涉及地区事务的各个方面。

    2013年9月3日至5日,第44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首脑会议在马绍尔首都马朱罗举行。会议除了讨论关于“太平洋计划”、地区基础设施、地区渔业、气候变化、海洋和生物多样性、地区贸易、跨国(境)安全等经常性议题,还对2015年后发展议程、斐济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升为论坛的核心议题。(见表1)大洋洲地区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严重影响,并注意到近年部分岛屿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为此将推动气候变化合作作为大洋洲各国政府合作的重要议题和方向。在会后发表的《马朱罗气候领导者宣言》中,论坛领导人认为气候变化涉及太平洋地区的核心利益,呼吁与会各方担当起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责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促使国际社会关注太平洋岛国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表1 2011~2013年太平洋岛国论坛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与成果

    (二)太平洋共同体: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

    太平洋共同体是大洋洲地区影响最大的非政治性组织之一,其宗旨是通过技术援助、教育和培训等促进该地区陆地、海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