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
作为世界关注的中国代表性巨型城市,上海在以往30年的城市交通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特点和面临的交通问题,采取了不同的交通供给和需求管理策略,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本文首先总结了以往30年上海城市交通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其次,以交通白皮书、公共交通、交通政策、城市功能、空间与交通互动、区域一体化交通等作为引介案例,用“点”的方式带大家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经验与启示。最后,对未来上海迈向世界低碳绿色交通之都进行展望。
As a world-known Chinese megacity,Shanghai carries out different strateges in the past 30 years to manage transportation supply and demand,according to the substantial needs of diffe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ge.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feathers of the shanghai transportation;second,it demonstrates 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ition that Shanghai obtained in the field ofthe White Paper on transport,public transport,transport policy,urban functions,spatial interaction with traffic,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regional integration . Finally,It is prospected that Shanghai will transform and grow to be a globalgracityforf low-carbon green transportation.
上海是一个市域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415.15万(2013年末)的巨型城市,地处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和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见图1)。1990年吹响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1992年起连续三个“三年大变样”目标使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城区面积不断拓展,人口规模逐步增加,城市内外交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21年,上海实现了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建设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1 上海区位及其长三角区域影响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城市交通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极高人口密度、小城区的慢速交通阶段
1986年上海市第一次综合交通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系统面临着居民日均通勤出行和生活出行总量约2000万人次的庞大运转需求,然而当时全市交通工具仅有23万辆机动车,600多万辆自行车和6000多辆公共汽车,全市路网仅为4700公里、中心区人均只有2平方米的地面路网,交通供给处于被动适应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城市用地布局呈现单核式密集特征,人口和工作岗位在中心城区范围内高密度地分布。在这种态势下,既有的路面道路规模不足,制约了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地面公交线网难以适应城市巨大的交通需求,出现居民出行乘车极度拥挤的局面,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每平方米要站立11个人以上。同时,由于缺少快速交通的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受到制约,如仅依靠轮渡和刚刚建成的两条隧道联系黄浦江东西两侧,难以引导城市空间跨江发展,若再疏解浦西城区集聚的人口与产业,会使交通面临一种循环困局。
(二)20世纪90年代:大城区、跨江联动的准机动交通阶段
据1995年上海市第二次综合交通调查,20世纪90年代,上海全市有机动车42万辆,自行车600多万辆,公共汽(电)车11600多辆和轨道22公里,出租汽车3.5万辆,以及地面道路系统5400公里,支撑每天约2800多万人次的各种生活工作出行。
1990年国家提出“开发开放浦东”,全市城镇化区域逐步扩大,集中建成面积达400平方公里:(1)从浦西跨江至浦东,先后建成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复线等越江设施,改变长期以来越江的困难,为浦东开发创造基本交通条件;(2)从中心区拓展至外围区,初步形成由3条环线、10条射线,以及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构成的“十字加环”、“申”字形中心区快速道路骨架网络,总长约308公里。
经过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初步显现,但客观地讲,仍属于偿还“历史欠账”、被动适应,在满足新增快速机动交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潜在矛盾。拥堵矛盾逐渐严重,中心城区交通流集聚,高速公路对外围区镇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轨道交通仅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公共交通服务滞后,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三)2000年以后:全市域、轨道交通引导的快速机动交通阶段
进入21世纪,上海提出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同时又有世博会这一重大事件驱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达2415.15万人,集中建成区面积超过900平方公里,交通需求进一步增长,每天有产生超过5000万人次的各种生活工作出行。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上海城市交通供给能力增加最快的阶段。(1)地面公交覆盖面日益扩大,服务人群不断增加。至2012年底,全市公共汽车运营线路1257条,运营线路长度23190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面公交网络。全市以“枢纽站、首末站、中途站”为主体结构的三级公交站点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地面公交站点近两万个,站点密度3.1个/平方公里,内环以内公共汽车站点3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达94%,5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100%。郊区乡村除不具备通车条件外,公交线路通达率100%。(2)轨道交通网的框架已经形成,大流量交通的优越性越加明显。截至2012年底,全市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不含金山铁路支线)共有13条,运营线路长度468公里,内环以内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1.14公里/平方公里,运营车站达289座,平均站距1.6公里,轨道站点6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内环内达68%,轨交服务逐步向外围新城延伸,辐射范围不断扩大。(3)市域范围内高速公路网络建成。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和城市道路总里程16792公里,公路网总长度已近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