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治理大转型

    作者:何艳玲 陈琤 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摘要:结论部分指出本报告不仅提供了排名,也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即城市公共服务导向的改变迫切要求城市政府回归本位,城市政府的价值在于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一价值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本章所提供的有关市民对自身在城市中社会地位的感知以及其城市归属感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公民对城市政府改革的期盼。
    Abstract:The conclusion argues that the value of changing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urban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asks for the government's return to its original purpose,which is to say,the government's greatest value exists in its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to its citizens.This value matches trends found elsewhere in the world.The conclusion also provides investigation results regarding citizens' self-judgment about their social status in their city and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ir city,which shows citizens' expectations of urban governmental reform.

    本报告从评价城市政府能力的视角出发,基于城市政府的需求识别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和学习成长能力这三大维度进行评估,得出了中国城市政府能力的总体排名。我们希望通过“以需求识别为导向,以学习成长为反馈”的理念建构有关评估体系从而影响城市政府的行为选择,摆脱以往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达到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需求满足的契合。从调查的过程看,我们体会到了不少城市政府在现有体制框架下的努力与用心。但是这种努力与用心似乎离市民期望较远,政府与市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现有的公共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配置。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之前经济的高增长对于政府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近年来这种促进作用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因而,需要政府将目光聚焦到政府能力建设上来,通过改善公共服务缩小市民需求和市民满足之间的差距。本报告所提供的政府能力评估体系重在引导政府进行自身能力建设,为政府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中,除了关注公共服务供给这个传统的维度,政府更应该关注市民需求和学习成长这两个维度。本报告所强调的政府能力建设从单一维度扩展到多重维度,力求从更大的视野去关注和解决中国城市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在这一视野下,城市政府在需求识别、服务供给和学习成长这三大维度中均存在不同的问题。在需求识别部分,中国城市政府的问题集中在需求识别渠道的建设广度与运行的有效性上。在服务供给部分,中国城市政府的问题则集中在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问题上。在学习成长部分,中国城市政府的问题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的广度、反馈机制的有效性、培训体系的针对性等问题上。中国城市政府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排名靠前的城市政府并不意味着做得很好,只是相对做得较好。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偏低。而本报告所做的评估,其引导意义大于报告本身所呈现的结果,其内在逻辑重于具体指标。

    在市民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有关市民对自身地位和个人发展感知和判断等相关问题(结果见图1、图2和图3)。图1显示,有13个城市超过50%的市民认为自己在本市的社会地位属于中下层及下层,这里面固然有抽样以及受访者心理判断偏差的因素,但是这一比重的严重倾斜说明了大部分市民对于自身在本市社会地位的平均感知偏低。除去个体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公共服务环境是另外一个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因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是满足最基础需求层次的服务供给,例如大众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其中受惠最大,并且对个人生活影响最深的是普通市民。因此,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或不公平会使得普通市民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个人上升空间狭窄,最终影响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判断。反过来说,大多数受访者对自身阶层的过低判断说明,其对自身的个体环境和公共环境并不满意。这使得我们有理由质疑公共服务没有满足这一群体的真正需求。此外,这组市民感知自身社会地位的数据也间接提醒了城市政府的执政者,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感知,以及对自身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感知,才是衡量一个城市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城市政府能力在于供给针对真正需求的公共服务,帮助人们在这个城市创造个人的美好生活。

    图1 19个城市市民对自己在本市社会地位的定位

    图2 如果条件允许,市民是否愿意待在现有的城市

    图3 市民对自己未来3年生活状况的判断

    尽管市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判断较为悲观,但是我们的调查也看到市民对政府能力提升的乐观期许。图2显示,如果市民具备在本市立足的条件,市民还是非常愿意待在本市的,迁移的意愿较小。图3则说明了市民对于未来生活仍然充满了信心,每个城市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市民比例几乎可以忽略。这其实也是给中国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建设带来以下积极的信号:首先,只要中国城市政府致力于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市民的信心和配合度还是非常高的,这奠定了政府能力建设成功的基础。此外,市民对自身所处城市具有一定的归属感。这对于城市政府执政者来说,是十分值得珍惜的信任感。因此,政府能力建设的目标必须更直接指向于建设、巩固和加强这一归属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