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
外交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城市外交属于广义上的外交,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对外交往活动。广州的城市外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UCLG工作和创设“广州奖”工作中成效显著。城市外交的主要使命在于配合中央总体外交、参与全球治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广州市正继续努力拓展城市外交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助推新型城市化发展。
Diplomacy can be used in a broad and a narrow sense. City diplomacy belongs to the diplomacy in a broad sense,and refers to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carried out by city. The city diplomacy of Guangzhou is in the lead of China,especially reflected in the UCLG’s work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zhou Award. The main duty of city diplomacy refers to work under the nation diplomacy,to take part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and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Guangzhou is trying to exte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ity diplomacy,speeding up the city international process,and boos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仅从对外关系而言,中国城市的对外交往开始于40多年前(1973年),当时中国天津同日本神户缔结了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开辟了中国地方政府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416个城市与五大洲131个国家的453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386个城市建立了2022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国际友好城市已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点。
从20世纪90年代起,除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以外,以广州等为代表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也开始涉足与多边国际组织的交往。1993年9月,广州正式加入世界大都市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Major Metropolises),1996年被该协会推选为董事会员城市,是我国最早加入世界大都市协会并成为董事会成员的城市。2000年,广州首次承办了世界大都市协会的董事年会和国际研讨会——信息社会与城市发展国际研讨会。2004年5月,世界城市协会联合会、地方政府国际联盟和世界大都市协会合并成立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UCLG),构成全球最大的城地国际组织,被称为“城地联合国”。该组织的成员来自世界127个国家,包括112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协会和来自95个国家的超过1000个城市。最高机构是会员大会,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执行机构是执委会,总秘书处设在巴塞罗那。经全国对外友协报外交部批准,全国对外友协和上海、天津、广州、湖南等我国城市和地方政府作为创始会员加入该联盟,由全国对外友协统一管理和协调我国城市和地方政府参与该联盟的各类活动。目前中国国内共拥有22个会员,包括全国友协和21个省市会员,分别是上海市、天津市、湖南省、广州市、北京市、重庆市、沈阳市、武汉市、杭州市、海口市、长春市、大连市、哈尔滨市、吉林市、郑州市、成都市、南宁市、深圳市、西安市、昆明市、福州市(依加入UCLG先后为序)。2007年10月,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广州市领导率代表团出席UCLG第二届世界大会并成功当选该组织联合主席,中国地方城市领导人首次进入国际组织领导核心,这成为中国地方对外交往史上的重大突破。2009年11月,广州承办UCLG世界理事会。2010年11月和2013年10月,广州市领导分别再次连选连任UCLG联合主席。2012年11月,广州与UCLG和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成功举办首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活动,主动分担国家总体外交责任,宣传了广州,宣传了中国,并为提升中国城市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城市外交的由来和含义
什么叫城市外交?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城市的对外交往活动能不能称为外交?城市外交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城市外交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外交的概念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近代意义上的“外交”一词直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从17世纪至19世纪,外交被严格限定为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外交的方式也主要以双边的、宫廷的和秘密的职业外交为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技革命特别是交通、通信、传媒技术的进步,传统外交方式逐渐式微,首脑外交、多边会议外交、公共外交、人民外交等层出不穷。因此,外交开始超出了狭义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了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1]之间以及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城市外交的概念大体也是如此。但是,它的出现确实是比较晚的事。从历史上看,城市外交的实践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诸侯国外交,古希腊的城邦外交和中世纪意大利的诸公国外交,既是国家外交,也是城市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城市外交开始复兴。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国际姐妹城市(即友好城市)运动。该运动发端于“一战”结束后的欧洲,当时英国约克郡凯里市与法国的普瓦市结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二战”结束后国际友好城市运动在全欧洲蓬勃展开,后波及北美及发展中国家。其中,法国和德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友好城市数目最多的两个国家,约有3000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