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环境约束条件下温州经济转型研究

    作者:叶舒帆 唐庆蝉 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摘要: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是温州“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本文分析了温州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从环境约束视角,分析了温州经济发展所遇的瓶颈问题,并指出了破解环境约束的经济转型发展途径。研究表明,温州经济—环境关系正处于由“环境退化阶段”向“环境改善阶段”的转型期;从环境约束的角度来看,温州经济主要面临人口膨胀、污染减排、行业整治、环境成本内部化和促进环境意识觉醒等五大瓶颈问题;应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进军绿色产品市场等途径,破解环境约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将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由此,探析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综合考虑区域环境约束条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世纪90年代起,温州经济步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并一直持续至今,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演进。受经济、自然、体制、技术和市场基础等多重限制,温州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低生产要素价格的扩张实现的,是典型的粗放式发展。“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有明显恶化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强化,“十二五”及未来更长的时期内,全国及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必将转移至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战略将会落实至各项社会经济发展调控政策中,环境约束加大。

    国内外研究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本文将综合考虑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问题,分析温州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从环境约束视角,分析温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并结合温州实际,指出破解环境约束的温州经济转型发展途径。

    一 温州市经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识到,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和破坏,并逐渐开始研究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1995年,Gene Crossman和Alan Krueger正式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1]。国内外大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逐步得到改善。

    选取温州市1991~2010年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环境退化水平指标,人均GDP为经济增长指标,采用三次曲线模型对20年内温州市经济—环境耦合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

    “十一五”之前,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均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环境负荷剧增;“十一五”期间,以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指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已经出现拐点,而以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指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仍处于“倒U形”关系的左侧。由此可见,在过去的20年内,温州市基本上处于“环境退化阶段”,经济增长对环境产生副作用。近年来,随着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保护投资资金的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在部分领域,经济增长的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环境退化阶段”向“环境改善阶段”转型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一般认为,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出现的关键时期,当前温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好已经步入该关键区间。综合推断,温州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图1 温州市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示意

    二 基于环境约束视角的温州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思考

    从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研究结论来看,“十二五”期间将是温州市经济—环境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温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承受高位环境压力的阶段。基于环境约束视角,结合温州市产业特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温州经济发展将面临如下几个瓶颈问题,亟待有效破解。

    (一)人口压力巨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限

    2011年,温州全市户籍人口798.36万人,常住人口却高达914.30万人;市区陆域面积1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有303.95万人,人口密度达2560.65人/平方公里;鹿城区(主城区)更是高达4398.98人/平方公里,严重超出生态城市“五位一体”创建指标体系[2]中“重建”等级(≥2500人/平方公里)。人口众多必将导致环境压力巨大。2011年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中84.2%来自城镇生活源。从保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考虑,温州已经处于严重的人口膨胀状态,势必要合理疏减人口。与之矛盾的是,温州的主导产业涵盖纺织、服装、玩具、皮革等制造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由此,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将会极大地约束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污染减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