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
广州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在共青团广州市委的推动下,广州市10多名热心共青团和青少年服务工作者牵头建立“中学生心声热线”,开创广州志愿服务的首个“全国第一”,也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经过27年的发展,“中学生心声热线”“友爱在车厢”“大拇指行动”“志愿礼”“志愿时”“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等一批由广州创立的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全国首创,涌现了钟南山、赵广军、李森等一群为志愿服务事业倾注心血、荣获全国奖项的志愿达人,立起了一座又一座足以让广州人自豪的志愿丰碑。
近年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广州在推动志愿服务文化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生活便利化、志愿服务市场“生态圈”建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国内各地区、城市的关注及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广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先后于2011年12月、2014年5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和审议发布《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广州“志愿之城”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志愿服务进行整体部署。据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28万人,志愿服务成为广州市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程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公益品牌和事业。
广州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充分借鉴国际及国内其他城市经验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情及特有文化内涵,通过党政倡导、职能部门联动、共青团具体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而发展。本文旨在回顾广州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新时期如何推动广州建设“志愿之城”提供参考。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总结广州志愿服务发展过程的经验和不足,也为其他兄弟城市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中提供借鉴。
一 广州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当代广州的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城市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精神密切相关。“特殊的政策影响、特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文化交流、特殊的生活变化,成为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的多样化原因。”毗邻港澳的优势,让广州人可以更方便接受港澳地区义工服务、公益慈善的理念。开放包容的文化,让广州人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成熟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发展,也激活了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与活力,志愿服务这一理念经过广州市27年的推动也正传递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它与“学雷锋、做好事”传统相互联系,但又有不同特色。作为“学雷锋运动”具体化、人性化、效益化的体现,志愿服务这一理念在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的推动下在社区和市民心中落地形成。广州志愿服务自1987年起航,到亚运期间志愿服务掀起全民志愿服务热潮,再到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市性意见推动建设“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志愿之城”。回顾这段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形态中,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有很多创新做法和具体行动。我们经过调查和分析,将广州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自主探索阶段(1987~1993年)
1987年,广州诞生了全国首条“中学生心声热线”(“3330564”,粤语表述为“心中的情你尽诉”),首次以推出志愿服务这一概念,所有工作人员都首次以志愿者形式参与接线、咨询及服务。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并发布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在团中央的推动下,志愿服务也从地方自主探索及实践,开始走向全国组织推动的历程。1987~1993年,广州仍以“学雷锋”形式统筹全市献爱心及做好事活动,但随着“中学生心声热线”的成功推出,志愿服务行动的自主探索一直在持续。这一阶段,广州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尝试将志愿服务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结合,志愿者以组织动员、团体发动为主并开始接纳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内容以服务城市重大活动、党政中心为主并鼓励结合社会需求设计项目,服务经验上也充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