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
一 科技进步的内涵
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及思维过程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知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及经验、方法、技能、技巧等。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发明,技术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发现。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点。不仅科学与技术存在一体化的特点,而且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体化的趋势。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在进入生产之前为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为社会生产力。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技进步,主要指对生产过程或生产力系统直接的改善或提高,主要包括对工具系统的改进或更新、选用新的原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或动力系统的改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等等;广义的科技进步,则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即除劳动力和资本以外全部生产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研究与开发、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
在当今经济发展实践中,科学技术[1]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不像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那样独立存在,而是渗透在各个因素之中。事实上,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本身,已经日益成为科学技术物化的产物。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科技进步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得以充分实现的。
二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源于罗伯特·索洛(1956)的一项研究。索洛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实际增长率要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项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增长率高出许多,即仅用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项生产要素无法解释全部的经济增长。根据他的研究结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仅能解释实际增长率的49%,他认为剩余的51%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而后,爱德华·丹尼森(1962)运用统计核算的方法核算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来源构成。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即物质资本、土地和劳动;另一类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他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7项,其中主要有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进展、知识应用的延迟时间的缩短、规模的节约等等。根据他的研究结论,在1929~1957年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有32%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在他的研究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就是把传统的劳动投入要素用工时和质量加以校正,这样一来,1929~195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中有23%源于教育年限的增加。
新增长理论的观点认为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且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将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运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一般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10%为农业经济,4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达到80%以上则为知识经济。
首先,科技进步是知识生产部门的投入生产的结果。知识与传统的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两项生产要素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溢出效应,也正是因为知识的溢出效应才使得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增成为可能,使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可能。
其次,科技进步能够提高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投入要素的单要素生产率。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出是资本和劳动两要素投入组合的结果,资本和劳动之间具有替代效应。(1)科技进步可以使资本和劳动投入组合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即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2)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工具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质资本利用效率,即在既定产量的情况下可以使资本投入减少。(3)科技进步使生产工具得到革新,单位产品所花的生产时间减少,即在既定产量的情况下可以使劳动投入减少。
再次,科技进步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组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不同的生产技术决定了资本和劳动在生产活动中不同的结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