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实验区。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成功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此拉开了“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序幕。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开始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已粗具规模,对中部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两型社会”发展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型社会”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充分考虑环境自身的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011年“两型社会”试验区继续深化“两型”改革,积极推进“两型”建设,构建“两型”环境,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促进机制,“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一 “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如图1所示)。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土地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1.2%,常住人口3050.87万人,占全省的52.98%,人口密度526人/平方公里(见表1)。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距离不足40公里(如图1所示)。土地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3%,常住人口1373.6万人,占全省的20.8%,人口密度491人/平方公里(见表1)。
图1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分布地图
(一)城市群作用日益明显,试验区集聚能力较强
2011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1186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省的60.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42元,是湖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1.14倍,是全国的1.11倍;就业人员1709.21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46.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23.29亿元,占全省的60.5%;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62亿元,占全省的46.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5.72亿元,占全省的62.91%;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81.22%,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的60.63%(见表2)。武汉市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如图2和图3所示。
表1 2011年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指标
表2 2011年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
图2 2011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右轴)
图3 2011年武汉城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830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42.3%,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671元,增长12%,是湖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03倍,是全国的1.72倍;从业人员84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2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32.55亿元,占全省的43.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01.02亿元,占全省的3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7.96亿元,占全省的43.7%;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62.3%,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9.5%(见表3)。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如图4、图5所示。
表3 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
续表
图4 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图5 2011年长株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从两个试验区的集聚性看,仅从就业比率与产出所占比例看,武汉城市圈强于长株潭城市群。如果从相对集聚性看,长株潭城市群在就业与土地产出方面均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就业人员比例与人口比例之比为1.01,武汉城市圈则为0.88,长株潭城市群就业集聚性要强于武汉城市圈;从土地产出集聚性看,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与土地面积占比之比为3.18,武汉城市圈为1.94,试验区土地集聚效应明显。这些数据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就业集聚性相对较弱,但均具有较强的土地产出集聚性。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是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