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
有关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社会中争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
问题似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由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制度相继消亡而引出,而这一消亡是与私有化进程的加速连在一起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一大成就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呈现出个体、私营与外资等非公企业的勃勃生机,又反映了国有企业不断缩小阵地并至今仍然活力欠佳的现实。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现实的活力对照,似乎又形成了对公有制地位的现实责难。
在理论上,有关“公有制不适于市场经济”“国有经济是落后与腐败之源”,甚至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乌托邦”等言论也不绝于耳。
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使命
1847年11月,作为国际工人团体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同盟代表大会,会上委托马克思与恩格斯起草一个党纲。此党纲即闻名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1月写成。当时,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都相当年轻。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转向科学的标志。
《宣言》一开笔就气势恢宏:“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个幽灵遭到从教皇到沙皇、从梅特涅到基佐等旧欧洲势力的围攻。为此,共产党人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与目的。《宣言》从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派的态度等不同层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无疑是:“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45)
以消灭私有制为基本纲领的《宣言》,产生在这么一个历史时代: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已相当尖锐。特别是以血与火的文字所写成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无论是农村以“羊吃人”为特征的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驱赶至城市成为最廉价的“工业奴隶”,还是以延长劳动时间、加重劳动强度、恶化劳动与生活环境所实行的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再加上对海外殖民地的血性掠夺,都显示了资本剥削、掠夺劳动的残酷性。恩格斯曾撰写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无产者在当时的境遇作了充分的揭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更以劳资关系的残酷现实作为解剖资本主义本质的材料。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p.871)资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2](p.205)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剥削劳动的残酷性的认识,首先来自社会所提供的大量实际材料,当时英、德、法等欧洲社会的有识之士,都对资本的残酷性加以充分揭露。英国的工人视察员、童工委员会、专家学者与大英博物馆等,都提供了有关劳资关系的丰富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剥削劳动残酷性的认识,更来自对资本主义关系或者说劳资关系的本质解剖。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辩证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他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认识,及当时社会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企业家的使命,只能是服务于资本的增殖。因此,马克思相当欣赏《评论家周刊》中的那段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p.871)这无疑是对资本剥削与掠夺的残酷本性最生动的刻画。
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残酷性与劳资矛盾的尖锐性,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从而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去代替。这是《宣言》中理论推导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在未来社会中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形式,如公有制、社会所有制、集体与合作所有制等形式都谈到过,还讲到了国家所有制,认为应由国家履行管理社会财产的职责:“无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