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
一 引言
就业问题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既有文献或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切入来剖析马克思的失业思想(丛松日,1999),或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普遍就业思想观照我国的就业现实(郭宝宏,2011),或从补偿理论、劳动分工、劳动力供求等方面对马克思就业思想进行解读(宁光杰,2001),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就业理论的精髓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就业实践的严峻问题,拟从重读经典原著中,发现马克思研究就业问题的基点及其就业理论进路,从中提取出我国就业促进的某些启示,彰显出马克思就业思想仍对现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从四个角度展开的理论进路
认真研读和体认原著,旨在洞察马克思研究就业问题的大致脉络,即“资本—工资(可变资本)—劳动—分工(具体劳动)”。这是马克思研究就业问题的四大基点。循着资本、工资、劳动与分工等四个致思向度,我们试图展现马克思的就业理论进路及其全貌。
(一)从资本切入的视角
命题1:资本积累制造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其一,“使资本家能够通过从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加强对单个劳动力的剥削,在支出同样多的可变资本的情况下推动更多的劳动”。[1](p.697)这样用于雇佣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便会相应减少,造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二,“简单的积累即总资本的绝对扩大,伴随有总资本的各个分子的集中,追加资本的技术变革,也伴随有原资本的技术变革”。[1](p.690)积累中的技术变革使可变资本相对加速减少,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上两种方式都造成了可变资本的游离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而且“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1](p.689)这样资本积累就不断生产出超过资本增殖需要的相对过剩人口。
命题2:资本在经济周期循环中排斥工人
资本积累的过程也是经济周期循环的过程,它对劳动力的影响也呈现周期性。“工业周期阶段的更替使相对过剩人口具有显著的、周期反复的形式,因此相对过剩人口时而在危机时期急剧地表现出来,时而在营业呆滞时期缓慢地表现出来”。[1](p.703)危机阶段的劳动力呈现最为明显的游离状态,“生产的停滞会使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闲置下来,由此使就业的部分处于这样一种境地:他们只好让工资下降,甚至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2](p.283)但资本不会坐以待毙,它会采用新方法“提高一定量劳动的生产力,降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率,从而把工人游离出来,总之,就是造成人为的过剩人口”。[2](p.284)资本在危机期的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的游离。
命题3:资本过剩与岗位闲置
资本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新形成的资本嫩芽总是这样——的过剩,或者是指那种自己不能独立行动而以信用形式交给大产业部门的指挥人去支配的资本的过剩”。[2](p.279)资本过剩必然导致人口过剩,马克思解释道:“这些人口不能为过剩的资本所使用,因为他们只能按照很低的劳动剥削程度来使用,或者至少是因为他们按照一定的剥削程度所提供的利润率已经很低。”[2](p.285)资本的本性不允许这种低利润率,所以一部分生产必然停滞,岗位闲置也将不可避免。
命题4:资本的衍生品——产业后备军
产业后备军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涌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如铁路等等。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由过剩人口来提供”。[1](pp.693~694)这批过剩人口本身就是资本积累的衍生品,它反过来又是资本得以不断积累的前提条件。产业后备军使工人中的就业部分过度劳动,而这部分过度劳动工人又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