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3年北京居民情绪报告

    作者:聂品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摘要:

    社会情绪是社会学、心理学范畴内的问题,更是进行社会心态研究的重要对象。社会情绪研究有助于社会心态的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凝聚民众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北京居民社会情绪的特征及成因,并对社会情绪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调控手段等做了一定探讨。

    Abstract:

    Social emotion is not only an issue within the scope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but also an important o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Study of social emotion is help for social mentality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It will contribute to condensing public spirit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ur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formation of Beijing residents social emotion,is based on event-study analysis method. Besid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social emo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trol measures etc..

    一 研究背景与方法

    (一)情绪研究及其背景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长期以来,心理学情绪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水平,最近一二十年出现了“社会情绪”、“群体情绪”、“群际情绪”等概念和更为宏观的研究。群体情绪研究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认为群体情绪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群体或者社会成员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第二种认为群体情绪是自我类别化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所体验到的情绪;第三种将群体情绪的产生看成个体情绪的总和[1]。其中第三种最接近社会心态研究关注的社会情绪的含义。

    社会心态研究中的社会情绪既包含心理学微观层面的个体情绪,也包含社会学中宏观的社会共有情绪,指的是一定社会环境下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或整个社会多数人所共享的情绪体验。从发展的历程看,社会情绪也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个体和群体的情绪反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交往的扩大,正在转型和不断变迁的社会从多方面、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状态,促使人们对社会做出心理反应,并付诸相应行动[2]。某一事件激发下的情绪,在一种情绪基调下,乌合之众也可能出现共同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社会变化与人的心理已构成互动关系。

    无论是人际的互动,还是群体中社会环境下的个体行为,情绪的产生都是个体在现实环境中满足程度的主观反映[3]。需要得到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满足或不满足的程度越高,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越强烈。社会情绪还会逐渐形成较为内在的、持续的、稳定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正面性和负面性、促进性和消解性。积极情感能量促进社会团结,消极情感能量导致社会疏离。因此,要使社会良性运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必须及时把握和调控社会情绪,稳定社会心态,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本研究尝试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和个人生活事件对北京居民社会情绪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初步探讨,达到四个目的:一是通过居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了解社会团结(或疏离)程度;二是根据居民对个体情绪的自我评估,掌握北京居民总体以及各社会群体的社会情绪特征;三是分析社会情绪的影响因素,重点探究社会事件及与社会问题有关的重大生活事件对社会情绪的影响;四是总结情绪调控和管理办法,为培育首都居民积极的社会情绪建言献策。

    (二)研究方法

    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原理,采取入户方式,对16个区县100个社区的3200位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96份。通过事件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并根据情绪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包括2013年发生的32个重大社会事件和根据生活事件量表(LES)选取的35个生活事件。社会事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法律、道德、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社会热点。根据起源或发生地,可分为国家(或中央)事件、北京事件、外省市事件。根据事实判断或根据法律、道德等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可分为正性事件、中性事件、负性事件。生活事件包括25个家庭条目和10个单位(学校)条目,涵盖了婚姻、家庭、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同样,可分为正性、中性、负性三类。

    调查要求被访者选出自己最关注的,或者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件,评价事件对个人情绪的影响性质、类型和强度。情绪影响的性质和强度采用七点量尺,即负面影响、偏负面影响、略有负面影响、中性影响、略有正面影响、偏正面影响、正面影响。产生情绪类型分为7种,由消极到积极分别为:悲观、不满、浮躁、理性、平和、愉悦、乐观。事件对情绪影响持续的时间用三个时段(1~3个月、4~6个月、6个月以上)来衡量。

    2.计分方法

    情绪由悲观到乐观,分别记-3分、-2分、-1分、0分、1分、2分、3分;影响持续时间3个月内、半年内、半年以上,分别记1分、2分、3分。

    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情绪分数×该事件持续时间分值

    正性事件平均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好事项目数

    负性事件平均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坏事项目数

    事件总刺激量=各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