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农转非居民城市融合现状调研报告

    作者:汤冬玲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摘要:

    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考察农转非居民的城市融合现状后发现,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就业不够充分,经济收入不高,社会交往范围有限,社会支持不足,在心理认同上,趋向城市的认同态度并不强烈。应进一步增加就业,帮助居民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积极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加快农转非居民的城市融合速度。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land-displaced peasants’ integration into urban life from three aspects:economic,social and psychological,and found that land-displaced peasants’ life satisfaction is high,however,they have inadequate employment,low income,limited social interaction,insufficient social support,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 city identity is not strong. In the future,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help them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actively build a harmonious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enhance their community sense of belonging,and finally speed up the land-displaced peasants’ integration into urban life.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转非居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部分人群经历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大转换,在城市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产生了一些心理失衡现象。为高质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时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其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农民“市民化”过程也是其与城市社会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居住空间的转移、职业身份的转变、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社会关系的重构以及心理归属上的转换。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不得不对自身行为和观念意识做相应调整,以逐步缩小其与市民在经济地位、社会交往和心理归属上的差距。对农转非居民的城市融合研究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其中经济层面的融合是基础,社会层面的融合是目标,心理层面的融合是关键,三者之间还存在依次递进关系。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农转非居民的城市融合(包括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心理融合)与心理适应状况,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于2013年底对大兴区瀛海镇南海家园社区的农转非居民(18岁以上)进行了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并根据社区人口分布特点(包括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原居住村庄人口分布、现居住社区人口分布等)回收652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南海家园社区是北京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回迁型社区,社区于2012年底正式入住,瀛海镇19个村回迁居民共计10969人。南海家园辖8个社区,总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8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共有住宅173栋526个单元、20栋公建配套楼,回迁房屋14325套,目前8个社区入住4858户住户。

    表1 农转非居民基本情况

    二 农转非居民经济融合特点

    本次调研主要从客观层面考察农转非居民的经济融合现状,即回迁后的职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情况。

    (一)就业状况:75.7%的居民有参加工作意愿,62.1%的居民已经实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与途径。农转非居民失去土地后,首先面临的便是职业的转换。从就业意愿上来说,75.7%的居民表示“愿意参加工作”,占了总人数的3/4以上,10.5%表示“不愿意”,也有13.9%回答“说不清”。就农转非居民目前的实际就业情况而言,已经就业者占了总体的62.1%,尚未就业的占22.2%,离退休人员和学生占15.7%。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包括参加招聘会(34.7%)、熟人介绍(19.4%)等。从就业部门来看,绝大部分居民属于一般服务业人员(包括保安、清洁工、餐馆服务员、物业管理员等)和企业务工者(两者共计73.5%),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工作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也有少部分人就职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占7.5%),个体经营者仅占5.3%,说明当前农转非居民就业模式主要为“受雇型”,“自雇型”就业的比例很低(见图1)。

    图1 农转非居民已就业者就业单位分布

    (二)就业困难:居民自身文化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转非居民就业的主要个体性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三个方面。从性别看,未就业者中的女性(53.8%)比例略高于男性(46.2%),反映出女性在就业中相对处于弱势。从年龄看,未就业者中50岁以上者占了绝大多数(占未就业人数的70.4%),反映出很多用人单位无形中把年龄偏大者挡在了就业大门之外(见表2)。从文化程度看,未就业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了72.9%,反映出文化程度对就业的高度影响(见表3)。

    表2 农转非居民已就业和未就业者年龄分布情况

    表3 农转非居民已就业者和未就业者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农转非居民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条件不足。比如,当被问到“找工作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30.2%的居民回答“自身文化、技术水平低”,12.8%回答“年龄、身体条件不合适”,10.2%回答“缺乏工作经验”。但是,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