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作者:李凤亮 宗祖盼 LiFengliang ZongZupan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摘要:

    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发因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的变化、产业要素的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许更加细密,同时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有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进一步重视;传统业态或许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的要求。

    Abstract:

    As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enter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the format innovation and transboundary integration are increasingly evident. New formats of cultural industry keep emerging,transboundary integration keeps deepening,and the “aircraft carrier” of culture is growing stronger. The incentives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the stimulation of S&T revolution,the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the pursui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the change of soci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psychology,and the clustering of industrial elements. The format innovation and transboundary integration speed up the reorganizing of businesses,specify the industrial division,and indu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rules. The new cultural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be an edge tool of value communication and recognized by government;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perhaps get a regenerative opportunities in the change,and the co-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brings forward new demand of institutions and policy,technology platforms,and talent cultivation,etc.

    自1992年中国政府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的Web 1.0时代,处于与“文化事业”概念划分模糊阶段。虽提出“文化经济”,但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仍属初步,其业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传统印刷、音像制品、广告出版、影视及相关产品的低端复制,规模小,质量低,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进入Web 2.0时代,即21世纪的前十年,文化产业经历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历程。从2000年起“文化产业”首次正式写入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业态变化明显。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形态,产业、行业之间跨界渗透现象明显。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创新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进入Web 3.0时代,其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其中,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终端和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一 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的呈现形态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态。以下三种形态成为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较为突出的业态。

    1.新创模式——新兴文化业态

    早期关于新兴文化业态的探索是在互联网、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依托高速宽带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最早的新兴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并引起决策层和专家学者的关注。2007年4月,新兴文化业态第一次在中国学术文献标题中出现,[2]同年10月就被写进中共十七大报告。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这里的“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区别于传统、常规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即指“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3]。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较大修订,在修订背景分析时强调,由于“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修订”[4]。而其新增加的内容,就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电信服务中的增值电信服务(文化内容)。

    对“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尽相同,学术界和行业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综合起来,这一新兴业态至少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技术依托,主要是指现在的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其产品具有在线性和虚拟性,可称为“网络文化产品”,比如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子书等,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服务,如网上展览、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网上拍卖等。二是内容为王,注重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学者胡惠林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内容的衍生力。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的是跑道,而没有内容就没有新兴文化产业可言。[5]三是多元载体,强调信息互动与共享。传统文化产业载体主要包括“一对多”“单向接受”的电视、报刊、广播,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则表现为“多对多”“双向互动”的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新一代数字移动终端平台,尤其以APP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平台,开创了网络软件业的新篇章。四是跨界融合,既包括地域跨界、产业跨界、行业跨界,更表现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精英与大众的融合。

    但是,所谓“新兴文化业态”也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事实上,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甚至无法准确预测三年以后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和产品形态。比如,2011年1月21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