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实践与启示——基于传媒产业形成机制的分析
    ——基于传媒产业形成机制的分析

    作者:黄春平 傅凤 HungChunping FuFeng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摘要:

    本文以传播技术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阶段(印刷技术、电子技术及数字网络技术)为线索,以文化内容与传播科技的融合创新为研究的切入点,解析了各类媒介最初的产业化形成过程,重点探寻了传播科技如何与文化内容融合转化为产业的基本规律:传播科技中媒介内容的监管、文化内容的嵌入、产业机制的及时创新、媒介技术的垄断是传播科技迅速转化为传媒产业的四个关键要素。

    Abstract:

    The print,electronic and digital network technologies were three ke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From the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content,the study showed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explored how cultural content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got integrated into the industry:the four key elements such as technologies embedded with the cultural content,the content regulation,the timely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y mechanism and the monopoly of media technology could bring out the rapid spread of technology into the media industry.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与品质,形成新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创新过程[1]。安蒂·卡斯维奥(Antti Kasvio)在《传媒与文化产业》一文中所说,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科技创新开始,其“中心从信息收集与科技的传送,逐渐转向这些科技所传播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最大的增长期望是从信息技术产业转向传媒与文化产业”[2]

    传媒信息技术是如何从科技创新开始逐步转向科技所传播的内容,最后转化为传媒与文化产业的?笔者试图以传播技术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阶段(印刷技术、电子技术及数字网络技术)为线索,从传媒产业机制的最初形成过程这个视角来进行梳理,以探寻传播技术与文化内容融合后转化为传媒产业的基本规律。

    一 特许检查背景下形成的印刷媒体产业

    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诞生之后,文字传播走出了手抄本时代,实现了文本内容的大规模复制,几乎不到50年的时间就在教会支持下沿着主要城市之间的贸易路线呈放射状传向欧洲各地区,[3]印刷商为了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营销活动而选择在商业发达之地,并以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印刷活动,[4]甚至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所还在欧洲各地初步建立了印刷品销售体系。数据显示,1448~1450年,欧洲246个城市中建立了1099个印刷所,出版了4万种书,印数达1200万册。[5]仅在1450~1500年,欧洲大约制作了2000万本书。[6]

    大规模复制背后是印刷技术与文化内容结合所产生的产业化效应。它几乎一夜之间造就了一个新的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专家阶级”(早期的印刷商),这些人后来成为商人甚至贵族。1450年他们是不存在的,但25年后却活跃在欧洲各地,成为社会名流。与以前的工匠不同,印刷商是高贵的绅士,受到国王、贵族、教皇和富裕商业城市的奉承,得到数不清的金钱和荣誉。[7]如当时第一个这样显赫的印刷巨头是威尼斯的阿尔德·马努蒂乌斯,他创办的印刷所印制的图书总数远远超过1000种。最后一个印刷贵族是著名的印刷专家、安特普卫的克里斯托弗·普朗坦,他在欧洲建立了最大和最著名的印刷厂,并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宫殿。[8]由此可见印刷媒介最初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与文化内容结合后立即产生产业化效应,这种效应在短时间内产生巨额的财富。

    那么这种最初形成的产业与财富仅仅是因为印刷技术本身而产生的吗?事实上,“盗版可以说是与技术本身一起诞生”。印刷商为了维护这种技术所产生的巨额产业利益,一开始就主动请求当局出台政策来禁止盗版行为的产生。由此西欧各国实施了特权式的行业垄断制度。

    这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业管制制度,旨在保护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控制印刷科技的内容。如英国当时成立了书商公会(它包括图书销售商、装订商和图书绘饰的美工人员),“公会(书商公司——引者注)关注的是对书业的管制,政府关心的则是对公共言论的管制。因为版权和审查都被理解为出版管制,很难把它们作为两种相互分离的行为来看待。”[9]本质上,“英国版权直接源自与国王的审查利益连在一起的产业/部门管理”[10]。由此可见,当时的特权制度客观上起了两种作用,即控制信息内容与促进产业发展。具体而言,这种书商式的特权制度包括许可、专利和审查等多种内容,后来的版权由此演变而来。[11]16、17世纪西欧各国政府对印刷出版行业都是采取这种模式进行管理。

    由此可见,印刷技术在与文化内容融合形成印刷产业的过程中,特许检查制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有着两个关键性的因素:一是基于安全性考虑实施对印刷内容的审查,由此衍生出国家对印刷技术的垄断控制;二是取得内容许可的印刷商利用国家的这种垄断控制机制谋取了巨额的产业利益,这样就形成印刷媒体产业。

    到1580年前后,印刷商已成为普通工匠,他们的地位很快被出版商取代了[12]。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人们和企业的注意力已不再放在信息技术的“技术”上,而是放在了信息技术的“信息”上[12]。至此,印刷媒介才彻底实现了科技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创新,形成出版产业。

    二 独立规制背景下形成的电子传媒产业

    无线电广播技术诞生后,最初它仅仅被用作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