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
一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困境
(一)行业人才缺乏、人才老化
多年以来,整个社会对纪录片缺乏重视,纪录片产业在影视产业中不温不火,地位十分尴尬,行业人才缺乏、新生力量稀少、人才老化已经成为制约纪录片发展的最大问题。对行业的重视程度、行业蓬勃发展度与行业人才丰裕度是相生相息、互涵互动的关系。被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人才流失,行业发展缺乏生力军,长期积累下来,就成为制约中国纪录片蓬勃发展的瓶颈。
随着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简化,影视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但对于纪录片来说,最需要的人才不是技术类人才,而是有头脑、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从业者,最需要的是具有广阔视野、文化高度、会思考、有想法的人。因为这些素质是纪录片工作者区别于其他影视从业人员的最大特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非朝夕之力所能及,需要用足够的耐心从以下两个方面持续深入地改善:一是增大人才培养底数;二是提高人才素质。根据机会的数学原理,人才底数越大,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同理。而人才培养底数的增加是与行业被重视程度、行业蓬勃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的,只有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才有可能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而行业人才素质的提高,从微观层面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学习的头脑、善发现的眼睛、耐得住寂寞的心、熟练掌握拍摄工具的能力、用影像叙事的表达能力。
(二)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纪录片尚未形成一个健康、完备、成熟的生产创作环境,这与目前的行业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关系颇大。纪录片创作还处在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指引。体制和机制的建设涉及市场资源配置、资金配置、人员配置,它是激活整个行业的前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设立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拿出500万元重奖优秀国产纪录片、优秀制作人才和制作播出机构。[1]从2014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将加大对纪录片作品的资金扶持力度,要求所有全国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播出不低于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具体的扶持政策会越来越多,但系统、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机制还有待建立。相比国家直接投入资本到纪录片领域,由国家建立规则,引导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纪录片市场的方式也许更为有效。
健康的体制和机制是释放纪录片发展活力、促进纪录片创作繁荣与腾飞的保证。
(三)缺乏充分竞争
竞争是市场的天然基因,只有充分竞争才能激发行业最大的潜能,产出更优质的纪录片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纪录片受众,扩大纪录片的市场规模。中国纪录片是伴随电视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过多的宣传、说教任务,纪录片这种被动的“政治价值”认知导致很多负面效应,包括政策的制定、产业的内容导向等。
众所周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由电视台从业人员组成的,借助电视台平台和资源优势,给中国纪录片带来自产自销的方式,导致很多从业者对市场竞争既不敏感也不习惯。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一批收视率超高的纪录片作品,可是这并不能代表纪录片拥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不能代表它们就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因为当时的市场非常小,观众的选择寥寥无几,打开电视就只能看到它,收视率自然奇高。然而,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下,尤其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电视节目类型、影视资源、播放平台令人眼花缭乱,大家可以选择的东西丰富多彩,与纪录片竞争的是各式各样的优秀影视作品,缺乏竞争力就成为致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用产业和市场的标准来要求,才能推动中国纪录片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 行业新变化与新机遇
(一)新媒体发展为纪录片行业带来更准确的市场认知
新媒体主要有三个特点:交互性、针对性、移动性。新媒体具有非常强的社交属性,这种社交属性带来的就是便捷的交互性,这种交互性已经对新闻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针对性的特点是指新媒体是“瞄准开枪的”,受众可以直接根据喜好点击相关视频观看并可以随意控制进度,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电视的线性排播。移动性很容易理解,随着4G技术的普及,移动性特点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