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两代人互联网运用及意识的异同比较

    作者:刘颖敏 LiuYingmin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摘要:

    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篇采用比较的视角,对比未成年人及其父母互联网基本使用状况及对待互联网的态度的异同。在具体使用情况上,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均具有较高的触网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应用以互动休闲取向为主,父母以非互动功能取向为主,二者的网络社交均倾向真实性,但在具体社交媒介上存在差异。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均持有理性看待、权衡价值的审慎态度。在众多家庭中,已存在父母向孩子请教知识和技能的反向社会化现象。分析发现,角色与需求是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在互联网的学习和使用中更新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驱动力;参照与演练是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及父母寻找自我认同的途径。本文据此提出:引导未成年人将使用互联网的学习意识落实到行动中,进一步提高家长的互联网媒介素养和技能水平以及建设集监管、健康、专属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互联网平台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internet,as a important way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has become a indispensibl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centers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minors and their parents on internet usage and attitudes. It reveals that both minors and their parents have a higher ratio of internet usage. Internet use preferences of minors are mainly for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while their parents’ are not. Tendency of linking with real world can be seen in both the minors and their parents’ preferences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while the social mediums in use differ. In terms of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et,both minors and their parents tend to have the prudent attitudes of being rational and value-oriented. In most families,it has existed that parents seek guidance from their children,which is seen as the phenomena of anti-solicit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oles and needs are the incentives for minors and their parents to update social concepts and social norms in using and learning the internet;reference and practice is the way for seeking self identification on the internet. Accordingly,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the aspects of encouraging minors to learn using internet,on enhancing parents’ literacy of internet mediums and technology,and on building a healthy,exclusiv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minors.

    一 前言

    根据“梅特卡尔夫”法则,网络的价值与连接到网上的电脑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共享资源的人越多,信息资源就会越丰富。[1]互联网的出现大大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对互联网的认知和使用不仅会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还有利于成年人的进一步社会化,帮助他们确立符合时代标准的价值理念及学习规范。当今社会,价值观时时在更新,从原本的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从单一化逐渐趋向多元化。步入中年的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更需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理念,掌握一系列新的社会规范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多元要求。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在当前社会剧烈变迁的背景下,个体的社会化呈现出多个方向。特别是受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无限深入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在成长于这一时代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的身上,存在亲代向子代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正向社会化以及子代向亲代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反向社会化并存的现象。这正验证了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所著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所述的: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划分的三种文化类型,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指“未来重复过去”,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年轻人乃至成年人不是向老一辈人学习,而是向同辈人学习;后喻文化指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是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玛格丽特·米德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大力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3]

    本篇基于2013年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中心等单位实施的“2013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所获的数据,试图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揭示出城镇未成年人(下简称未成年人)及其父母互联网运用及意识的异同,从他们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中剖析出互联网发展变化给个体社会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二 未成年人及其父母互联网运用及意识的异同

    (一)未成年人及其父母互联网运用的异同

    1.未成年人与父母均具有较高的上网比例、相似的使用地点及时长

    这一点体现在未成年人及其父母的互联网使用及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上。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及其父母运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92.9%及87.02%(见图1),平时都主要在家里上网,且每次上网的时长多集中于一小时左右。手机上网的比例低于电脑上网,未成年人及其父母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1.2%及40.14%。其中,有七成的家长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在1个小时以内,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排名第一的选择是“一周左右一次”,比例为28.9%。从所得数据来分析,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其父母,都具有较高的触网率。使用互联网成为城镇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图1 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上网比例

    2.未成年人网络应用的互动休闲取向及其父母网络应用的非互动功能取向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上网的时候主要在干什么?”这一问题时,未成年人选择排名前三的是玩游戏、听音乐与QQ聊天,比例分别为52.52%、45.25%和40.7%。而家长选择排名前三的是看新闻、查资料与收发邮件,比例分别为67.12%、50.63%和23.39%。从未成年人所选来看,多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人人互动,互联网作为一个中介平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为其提供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从家长所选来看,多是个体与互联网的人机互动,家长使用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信息获取的需求。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了未成年人与家长所熟悉的网站上。洛克王国、摩尔庄园、奥比岛这三个选项在未成年人所熟悉的网站中排名前三,比例分别为43.47%、28.32%和25.93%。而家长所熟悉的网站中排名前三的为央视少儿、中国未成年人网以及洛克王国,比例分别为24.03%、18.81%和16.91%。

    图2 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所了解的网站

    未成年人所处的阶段中同伴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在同龄人中习得适龄的社会角色规范。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需要在休闲娱乐中满足其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在游戏的模拟情景中,未成年人的角色扮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