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
一 问题的提出
读了笔者的同事白暴力教授在2013年第2期《学术评论》上发表的文章《通货膨胀是一个过时了近百年的词汇》以后,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也想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白暴力教授指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inflation”是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是我国经济学界仍然将它翻译为通货膨胀,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总水平的上涨。[1]
白暴力教授的意见使笔者想起34年前的一段往事。笔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1978级的硕士研究生。1979年,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和厉以宁教授邀请北京地区部分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举行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笔者作为研究生列席了会议。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罗元铮教授在会上提出了与白暴力教授相似的问题:“inflation”已经不单纯是指货币的膨胀了,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因此应该将它翻译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后来,北京大学陈岱孙教授走上讲台,他在黑板上写下“deflation”后说道:如果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总水平上升,那么是否应该将“deflation”翻译成价格总水平下降?
陈岱孙教授的意思很明确,在当时的经济学文献中,“deflation”具有两个含义:一是实际产量下降和失业增加,二是成本和价格水平下降。[2]前一个含义是更为重要的含义。如果将“deflation”翻译成价格水平下降,则不能反映这个更为重要的含义。由于“deflation”与“inflation”是对应的,如果不应该将“deflation”翻译成价格水平下降,也就不应该将“inflation”翻译为价格水平上升。
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学者们对“inflation”的含义和译法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在,白暴力教授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讨论是有意义的,也想谈谈个人的见解。
二 “通货膨胀”含义的演变
白暴力教授指出,“inflation”的词汇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交战国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大量发行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inflation”主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价格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白暴力教授对“inflation”原意的理解是正确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inflation”强调的是通货膨胀这个原因,而不是价格水平上升这个结果。
但是,如果认真查阅“inflation”的词源,它最早不是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而是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据英语词源字典记载,“inflation”最早于1838年出现在美式英语中,它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加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3]从词源上看,“inflation”也是主要强调通货膨胀这个原因而不是价格水平上升这个结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价格水平上升主要是通货膨胀因素导致的,对于“inflation”没有出现歧义。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变得更为复杂,对于“inflation”的理解开始出现歧义。关于“inflation”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按照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F.A.Hayek)的看法,“inflation”的原意是货币数量过快增长,只有由于货币数量过快增长导致的价格水平上升才能称为“inflation”,由于别的因素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不能称为“inflation”。[4]
第二种理解是按照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Friedman)的看法,“inflation”指的是价格水平的上升,但“inflation”随时随地都是货币现象。[5]
第三种理解是按照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P.A.Samuelson)的看法,“inflation”指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不仅货币因素可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非货币因素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6]
这样,关于“inflation”翻译变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翻译问题,它带有经济思想的意味。根据弗里德曼的思想,将“inflation”翻译成通货膨胀是准确的。根据哈耶克的思想,“inflation”翻译成通货膨胀也是可取的,但不能将非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水平上升称为“inflation”。根据萨缪尔森的思想,就不应该将“inflation”翻译成通货膨胀,而是应该翻译成价格水平上升。白暴力教授的建议实际上暗含他同意萨缪尔森的看法。
三 货币≠通货
从“inflation”的词源来看,通货膨胀的翻译是准确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the amount of money in circulation)。另外,从实践上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金本位解体以前,价格水平上升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