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核心结论与解读

    作者:周波涛 巢清尘 黄磊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摘要:

    2013年9月,IPCC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该报告根据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观测数据和研究文献,全面评估了气候变化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入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本文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核心结论,阐述了中国科学界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中的贡献,同时对比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结论,简要分析了我国在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与不足。

    2013年9月23~27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第12次会议和IPCC第36次全会,审议通过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物理科学基础》决策者摘要,并接受了报告全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由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和瑞士托马斯·斯托克教授担任联合主席,来自39个国家的259位作者历时5年多时间共同编写完成。该报告的出台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为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 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核心结论

    自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发布以来,随着气候系统观测资料质量和数量的明显提高、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明显进展。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对这些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评估,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事实、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三个方面。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总共约2500页,评估了9200多篇正式发表的文献(75%以上为2006年以后的文献),内容分为14章,包括气候系统观测和古气候信息、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云和气溶胶、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气候变化检测归因、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海平面变化和气候现象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等。第一工作组报告[1]给出的核心评估结论归纳如下。

    1.气候系统变暖毋庸置疑。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在几十年到上千年时间尺度上前所未有

    自AR4以来,随着卫星资料的使用和一些观测台站观测频次的增加,以及观测仪器性能的改善和观测误差的减小,观测资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并被大量使用到再分析资料中。这些针对大气圈、海洋圈、冰冻圈以及生物圈等气候系统多圈层的不同观测资料,为分析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提供了多种信息来源,增进了对观测资料不确定性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的一致变化从多种角度印证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1)气温升高:近130多年(1880~2012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约0.85℃。全球所有地区几乎都经历着地表增暖的过程。其中,陆地增温大于海洋,高纬度地区大于中低纬度地区,冬半年大于夏半年。与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年这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最近30年是自1850年以来连续最暖的三个10年,也是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

    (2)海洋变暖:近40年来,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有90%以上储存于海洋,其中,60%储存在海洋上层(0~700米),致使其变暖。海洋上层的热含量增加了17×1022 焦耳,洋面附近的升温幅度最大。

    (3)冰冻圈退缩:1971年以来全球冰川普遍出现退缩,平均每年约减少2260亿吨的冰体。近20年来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储量在减少。北极海冰范围自1979年以来明显缩小,缩小速率为每10年3.5%~4.1%。

    (4)海平面上升:1901~2010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米,上升速率为每年1.7毫米。近期还在不断加速,1971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0毫米,1993年以来更是达到每年3.2毫米。

    (5)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自工业化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上升。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分别为391ppm、1803ppb和324ppb,分别比工业化前高出40%、150%和20%,为近80万年来最高。

    2.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变化影响明显

    辐射强迫能够定量描述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750年以来,总辐射强迫为正值,导致了气候系统变暖。1970年以来,人为辐射强迫呈快速升高趋势,增加速率比之前的年代要快。2011年人为辐射强迫值为每平方米2.29瓦,比自然因素太阳辐照度变化产生的辐射强迫(每平方米0.05瓦)高出40多倍。175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辐射强迫的贡献最大,其辐射强迫值为每平方米1.68瓦,可见人类活动在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另外,有关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系统的证据自AR4以来也在不断增加,已在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事件变化等诸方面检测到了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对人为变暖的检测归因分析也从全球尺度细化到了区域尺度。据此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