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
IPCC的《对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是对其清单方法学报告《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增补。该增补指南的编写是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科学与技术咨询附属机构(SBSTA)的邀请,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共同完成。该指南由概述、7个独立章和术语表组成,提供了内陆湿地由人类的排干、还湿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滨海湿地由人类管理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和人工废水处理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与相应的排放因子。该指南的发布可望助推我国湿地保护与可续管理。为了实现我国湿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气候变化应对,充分发挥湿地的碳汇功能,实现增汇减源是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政策制定的重点。
IPCC已发布的《对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以下简称《湿地指南》),与其早先发布的《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相衔接,形成了人类活动导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估算的较为完整的方法学。为了借鉴国际社会的科学成就与共识,推动我国湿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特就该报告做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对我国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影响,进而提出实现湿地增汇减源的决策建议。
一 《湿地指南》编写的背景
早在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2006指南》)编写时,专家们就曾注意到因当时科学知识与文献所限,有关湿地恢复、泥炭地还湿等方面的清单方法学指南是不足的,在开展国家层面的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学方面也有许多空缺。2010年10月在瑞士召开的“收获木质林产品、湿地和土壤氧化亚氮专家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2006指南》发布后,有关湿地的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能够支持湿地恢复、还湿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估算方法学的编制。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科学与技术咨询附属机构(SBSTA)在坎昆会议上邀请IPCC准备一份增补指南,从填补《2006指南》方法学空缺的角度出发,集中关注泥炭地的还湿与恢复。2011年3月,IPCC正式启动了该指南的编写。来自UNFCCC缔约方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起向IPCC推荐了编写专家。在此基础上,经遴选,最终确定由75位专家组成了作者队伍,负责该指南的编写。
在两年多的编写期间内,作者队伍在IPCC技术支持组的协助下,先后向世界范围内相关领域的专家、UNFCCC缔约方各国政府提交了第一修改稿、第二修改稿。有关专家、各国政府对第一修改稿、第二修改稿分别提出了评审意见。作者队伍依照IPCC评估报告编写的有关规则,对评审意见逐一进行了回应,并对采纳的评审意见,如实反映在文本的修改中。在接近定稿阶段,作者队伍向各国政府发送了最后版修改稿,请各国政府予以评审。作者队伍以上述相同的程序与方式对各国政府提出的评审意见,进行了逐一回应,并将采纳的评审意见反映在最后版修改稿的文本修改中,形成了定稿。最后作者队伍向IPCC第37届全会报告了该指南的主要内容,经过与会各国政府代表团的提问、质疑与协商,以及文本修改,形成了该指南的基本定稿。基本定稿又经过编写队伍、语言专家的版权修改和语言编辑,最终形成定稿。《湿地指南》在2014年2月28日完成所有的编辑加工,正式向公众发布。可以看出,《湿地指南》编写全过程是公开透明的。
二 《湿地指南》的主要内容
为了充分形成对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指南》在湿地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学的补充,并更全面反映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估算的科学方法,《湿地指南》的编写体例安排了如下部分:概述、第一章“导言”、第二章“排干的内陆有机土”、第三章“还湿的有机土”、第四章“滨海湿地”、第五章“内陆湿地矿质土”、第六章“人工建造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第七章“交叉性问题与报告”、术语表。上述章节的安排,体现出该指南的宗旨,其主要内容概括见表1。
表1 《湿地指南》各章的主要内容
续表
三 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湿地排干、利用、还湿、保护等都是人类对湿地的管理活动。《湿地指南》为估算这些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提供了方法学。当前,国际社会已将人类对湿地利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用以衡量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西方发达国家则将早年泥炭地开发利用后的土地还湿形成碳汇,用于抵扣其化石能源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帮助其完成履约承诺。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湿地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从新近完成的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看,我国现有57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41处国际重要湿地)和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的湿地面积有2324.32万公顷(34864.8万亩),保护率达到43.51%,成就举世瞩目。此类湿地不仅处于有效的保护中,而且不少的湿地还被给予了植被恢复、还湿等管理措施。这些管理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湿地恢复其碳吸收的自然特性。因而对此类湿地,可望在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通量监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