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30年前签订的友好条约是中日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正如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所说: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在两国之间架起了桥梁,而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则在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铁桥。30年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有了很大的发展。中日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一波三折,但是,经济交流却基本是风调雨顺,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总体处于健康发展状态。前一段时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陷入冰河期,但经贸关系仍然处于良好发展状态。这说明中日经济合作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
中日双边贸易、双边投资和政府间经济合作并称为中日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30年来这三大支柱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日本对华ODA将要结束,中日经济合作将进入后ODA时代。目前,中日互为第一、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两国经贸关系业已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经贸合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健康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互补的基础上,两国长期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市场化轨道,形成了贸易、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1]。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间双边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两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已经很高,形成了“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这也正是在“政冷”的情况下,“经热”现象长期存在的理由所在。
自2006年10月安倍首相成功访华,实现了“破冰之旅”,中日政治关系逐渐回暖。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完成了“融冰之旅”,年底福田首相访华实现了“迎春之旅”,使破冰后的中日友好关系变得更加稳固。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中日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问题,主要是双边贸易处于高位徘徊,而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出现了锐减。不过,随着政治关系回暖期的到来,估计上述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或缓解,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新的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还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节能、环境、金融和高技术等诸多领域合作前景非常宽广。如果能够尽早实现东亚地区FTA(自由贸易协定),或其他形式的区域合作,必将会进一步促进中日双边经济合作,乃至整个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 1978年之前中日经贸关系回顾
回顾战后六十多年来的中日经贸交往的过程,从经贸关系的性质来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中日复交前,两国的经贸交往关系主要是民间层次上的,但政府在民间交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两国经济交往关系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贸易,而且贸易额较小。1950年的中日贸易额为0.58亿美元,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4%。此后因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巴黎统筹委员会”及其“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施禁运的影响,中日贸易额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1952年中日贸易总额下降为0.15亿美元,仅为1950年贸易额的25.7%。
1951年“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和1952年“日华和平条约”的签订,使得此后直至1972年中日复交前,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主要限于民间层面的贸易往来。在这20年时间里,中日贸易历经了四次贸易协议、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几个阶段。
1953~1958年,中日之间曾签订了四次民间贸易协议。通过民间贸易协议的缔结,中日两国的民间贸易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1953~1956年,中日贸易额都呈逐年上升趋势,1953年的年增长率更是高达120.9%。1956年,中日贸易额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值的1.51亿美元。1957年岸信介上台后,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日贸易额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958年发生的“长崎国旗事件”,更使得包括中日贸易关系在内的中日关系一度全面中断。中日贸易中断后,被废除的契约额在出口方面约为0.44亿美元,进口方面约为0.53亿美元,合计0.97亿美元。当时中日关系的全面断绝,不仅对中日贸易影响严重,而且对中日两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日本方面看,尤其是钢铁、化学制品等对中国依赖性强的产业更是出现了工厂经营艰难、工人失业等不景气的现象,中国的大豆、盐、煤炭、铁矿石以及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