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
20世纪90年代,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市场相对萎缩;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类产品平稳增长,但竞争激烈;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增长最快和发展后劲最足的产品。长期以来,高新技术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中日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 中日技术贸易的基本情况
1993年可以说是国际贸易发生大转折的重要时期。就在这一年,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均超越了全部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经达到极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已成为衡量贸易强国的主要标志。为了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世界各国都花大力气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本国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国和日本也不例外,双方在技术贸易领域的合作实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结构逐步由日本生产中间产品——中国组装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中日双方的技术贸易呈现迅速增长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91~2005年,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的合同数共计12452项,占同期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的19.62%;合同金额高达301.76亿美元,占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17.75%。2003年,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国,合同金额为35.15亿美元;2006年,中日技术贸易增长36.1%,达到52.4亿美元,占中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23.8%。虽然这与中欧技术贸易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作为单一国家,日本是中国技术引进的第一大国,其增长率也远远高于欧盟与美国。此外,如果算上那些未能在统计数据中表现出来的日资企业成立时引入的技术,以及技术入股等技术引进项目及金额,中日技术贸易还远远不止于此。
中国自日本引进技术的行业领域分布较为广泛,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重工业、轻工业到农业,都有所涉及。通过在各个行业大量引入来自日本的先进、适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技术改造与二次创新,中国的农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能源与环保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能力迅速增强,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日之间的技术贸易之所以出现如此强势的发展,与中日两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的较强互补性密切相关。日本技术实力雄厚,产业化能力较强,且具有资金优势;而中国有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技术人才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与日本在技术贸易领域的合作空间得到更大的拓展,技术贸易继续为双方的经贸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 中日技术贸易的特点
中日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了两国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两国的技术贸易发展,为建立更紧密的中日经贸关系和构筑双边战略互惠关系带来了更大的契机。中日之间的技术贸易在1999年中国提出“科技兴国”战略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合同数与合同金额呈曲折上升趋势
虽然受外界因素影响时有波动,但中国自日本引进技术的合同数与合同金额在总体上仍表现为曲折上升的趋势。合同数从1991年的63项上升至2004年的2219项,年均增长率达到31.52%;合同金额从1991年的2.69亿美元上升至2004年的29.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19%,均高于同期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数与合同金额的增长率。尤其在2004年,中国自日本引进技术的合同数首次超过2000项,同比增长了35.56%。而中国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在逐年增加,从2003年的120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87亿美元,但其增长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同期增长率从53.2%降至9.5%。
2.技术引进合同数与合同金额所占比重较为稳定
1991~2005年,中国自日本引进技术的合同数共计12452项,占同期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的19.62%;合同金额高达301.76亿美元,占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17.75%。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的合同数与合同金额所占比重虽然逐年有所差异,但大部分都在20%上下波动,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相当的优势。中国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却出现了下滑,从2003年的10.99%降至2006年的6.7%,居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