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
大连日本工业团地是在中日两国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为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由中日两国政府和日本众多民间企业共同出资,首次在中国实施的大规模成片土地开发项目。该项目占地2.17平方公里,可转让面积1.58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50年,合计投资6250万美元。1992年10月4日,中日合资大连工业团地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仪式。10月17日,根据《中日合资大连工业团地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合资合同》约定,中日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注册投资1250万美元,成立大连工业团地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期限为15年。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大连工业团地已经发展成为日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密度最大、产出效益最高的地方,创造了中日合资的典范,成为中国改革开发的“样板团地”[1]。作为中日友好的里程碑,大连工业团地也将永远载入中日和平友好的史册。
一 日资企业成为大连开发区的主力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10月15日动工兴建,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最早获得国家批准的开发区,也是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境内,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回溯日本企业投资大连开发区,大概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算起。1984年是日本对华投资的第一个高峰年,但是当时到大连来投资的日资企业并不多。直到1987年,随着大连开发区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本对大连投资的序幕由此拉开了。
从兴建开发区至1991年,是开发区的第一期建设。经过多年的开发,开发区管理部门在第一期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投入了8亿元人民币,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区内道路网和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液化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当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国家对三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开发区吸引外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国外投资者,特别是日本企业,对开发区的投资兴趣逐步增加。1988年下半年,继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率先在开发区建厂后,日本原田工业、奥巴克大连有限公司等日本独资企业相继成立。而日本一些大财团、银行和在日本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大企业也都表示要在开发区投资的意向。到1991年,开发区已引进外资企业近300家,其中有56家外商独资企业进驻开发区,仅日本独资企业就有37家,占总数的66.1%;合资与合作企业共134家,中日合资的有32家,合作的有3家,占总数的25.9%。
发展到2001年末,开发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投资国家和地区为37个,开工投产企业460家。当年,开发区经济在连续6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实际使用外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底,日本对华实际投资为278.6亿美元,其中在大连的实际投资达到42亿美元,换言之,每100美元日本的对华投资中,就有约15美元是落户在大连的。而且,日商在大连的投资企业数也达2054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实际使用外资额为42.1亿美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额的39.5%,稳居第一位。这一切向人们宣告:日商已经成为了大连最大的投资者。
另有资料表明:2001年,在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排名中,大连开发区的日资企业有6家,占1%强;全国出口创汇最大200家企业中,开发区日资企业有2家;2001年度大连市纳税企业50强中,开发区日资企业占10家,达到五分之一;开发区工业企业销售额20强中,日资企业占15家。可以说,日资企业在大连开发区招商引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的作用。用大连开发区功臣周海裴的话来说,“日资企业已成大连最活跃的、经济总量最强的企业群体。日资企业是大连开发区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张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 工业团地协议签订的过程
1988年,是大连开发区历史上的第一个拐点。这一年,中日两国政府间缔结了投资保护协定,日本对华投资项目共237个,其中大连开发区占了七分之一强。第二年早春,日中东北开发协会代表团飞赴大连考察,并表达了在中国引进并建立工业园区的意愿。对此,中国政府和大连开发区给予了积极回应。在对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和大连等4个城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