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国际货币体系中隐含着巨大系统性风险,美国利用其霸权地位向全球倾销美元,又借助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市场将美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扩散到全世界。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得益于中国相对稳健的金融监管和前期银行改革,中国金融体系受此次危机冲击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撑下,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政策操作得当,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很可能将是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美国是不会轻易放弃当前对其有利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它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人民币崛起。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货币国际化的理论探讨
一般而言,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的货币基本职能。作为交易媒介,国际货币是直接用于私人部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媒介货币,同时也是各官方部门用于外汇市场干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计价单位,国际货币用于私人部门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同时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或作为汇率钉住的“驻锚”;作为价值贮藏,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用于持有金融资产,如非居民持有的债券、存款、贷款价值,或被官方部门纳入其外汇储备,构成或持有以其计价的金融资产(见表9-1)。
表9-1 国际货币的三大职能
蒙代尔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稳定的信心,而这又取决于以下因素:货币流通或交易区域的规模;货币政策的稳定;没有管制;货币发行国经济实力足以持久地支持该国货币的原有购买力。他认为,货币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内在规模、范围经济效应,市场的广度、深度是衡量一种货币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程度,流通区域越大,货币对付冲击的能力就越强。根据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可总结出以下一般性规律:第一,货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条件包括:政治强大和稳定、经济规模、国际贸易投资的市场份额、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货币价值稳定和产品差异度等;第二,只有少数几种货币能同时执行多重的私人和官方职能,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该国综合竞争力密切相关;第三,一国货币国际化既会给该国带来收益,也会有成本,货币的国际地位越高,货币国际化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承担较小的成本,国际地位低,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可能会高于收益;第四,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会面临其他国际货币的竞争,而要保持其竞争力,巩固甚至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许多条件制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两个“三步走”战略
当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主流看法是两个“三步走”战略:第一个“三步走”战略,是人民币依次实现准周边化、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和正式国际化,即逐渐改善贸易条件,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使人民币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后实现国际化;配合前一个“三步走”,应逐步推行第二个“三步走”战略,即人民币可以先成为周边国家的贸易结算货币,然后成为区域性投资货币,最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依次实现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目标。相应的,针对第二个“三步走”,中国政府应渐进地推进人民币实现跨境贸易结算职能、境外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的投资职能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职能。应该说,这种看法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贯思维,也是当前决策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基本指导原则。
然而,现实情况是,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缓慢: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境贸易结算规模都较小,更别说其他国家对外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港澳地区流通的人民币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都十分有限,非港澳地区的境外私人和官方部门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和可交易的人民币金融市场规模更是微乎其微;清迈协议下和金融危机爆发后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只是一种应急外汇储备,而各官方主动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仍然是空白(见表9-2)。总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举步维艰。
表9-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表9-2 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