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东亚小区域合作的发展

    作者:周小兵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东亚各种小区域的发展模式、特点及现状。通过研究表明:近年来,东亚区域合作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次区域范围的合作,其中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影响最为突出。大湄公河流域的合作是近十年来东亚多个小区域合作中仍然保持正常进展的一个。相关各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东盟扩大后,以共同开发大湄公河流域来带动新成员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政府则承诺参与大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合作。双方明确将其作为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了双边合作的机制化轨道。这样,东亚的小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首次以机制化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为大湄公河流域合作提供了稳定发展的保障,而且也为东亚其他小区域合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近年来,东亚区域合作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次区域范围的合作,其中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影响最为突出。大湄公河流域的合作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近十年来东亚多个小区域合作中仍然保持正常进展的一个。相关各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一 东亚小区域合作概况

    1.东亚小区域合作的基本定位

    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和地区为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寻求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以东亚区域合作为出发点,东亚各国家和经济体所参与的区域合作大致包括四个层次。

    首先是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基本形式的泛区域合作,它包括了东亚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以及与之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环太平洋国家。

    其次是以东盟和中、日、韩等国家(10+3)共同参与的东亚区域合作,它涵盖范围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基本区域,具体的合作框架正在探索之中。

    再次是以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为主的次区域合作,它也包括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等不同的10+1组合形式,以及正在探索中的中、日、韩三方之间的合作,实际上除AFTA外,其他各种组合都被认为是走向东亚区域合作的不同途径。

    最后是东亚地区内先后出现的多种小区域合作,它们包括华南增长三角区、新柔廖增长三角区、东东盟区域合作、北东盟区域合作、环日本海区域合作、环黄渤海区域合作、图们江区域合作、大湄公河区域合作等等。这些小区域合作中,有的是没有明确的规划研究而自然形成的,如华南增长三角;而其余多数都是经过较充分研究论证设计而推出的,不过它们大多没有真正发挥其合作功能就逐步陷入停顿状态,只有大湄公河区域合作到目前仍在不断地推进发展中。因此,这些小区域合作中,实际上只有华南增长三角区和大湄公河流域合作,对参与合作的各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或者将起到带动推进作用。由于华南增长三角区已随着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变而逐步淡化,目前,东亚小区域合作中真正在实施推进的只有大湄公河流域合作,而它又是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因此大湄公河流域合作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东亚小区域合作的基本形式

    东亚的小区域合作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产业转移型小区域合作,主要包括华南增长三角区和新柔廖增长三角区。这类增长三角区经济区的形成基础是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因劳动成本上升而向周边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资本要素的单向流动,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则没有相应规模的流动,因此这类增长三角区中的要素循环是不完整的。

    第二类是资源合作型小区域合作。主要包括东北亚地区的图们江经济合作区、环黄渤海经济圈、东南亚的大湄公河流域合作,以及北东盟增长三角区、东东盟增长三角区等。在这类增长三角区中,合作的基础是各方之间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它们的主要差别是东北亚的增长三角区要素互补性较大,所需资本基本上可由圈内的日本和韩国提供;而东南亚地区的几个增长三角区要素互补性相对差一些,其资本来源将严重依赖区外。

    这两类增长三角区既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不同的运行机制,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发展形式,在发展过程和趋势上,相应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二 东亚产业转移型小区域合作的发展

    东亚近40年来发生的梯次性产业转移,是形成产业转移型小区域合作的基础。东亚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其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而后“四小龙”相应向东盟以及中国转移其低竞争力产业。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的收入,使部分产业的人工成本上升而失去竞争力,被迫向周边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过程。华南增长三角区就是中国的香港特区和台湾向中国大陆的华南地区转移产业而形成的。

    东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日本和“四小龙”先后进行了对外产业转移,转移的初期主要的转移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后逐步增加了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转移的过程中,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投资率也有所下降。转移大致以10~15年为一个周期。其中香港的制造业对内地华南地区的产业转移最为彻底,香港大部分制造业均转往以广东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