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寻找石油的地缘战略

    作者:JohnLee 刘悦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导读

    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中国在寻找石油中采取的地缘战略令很多国家感到不安。作者分析了中国采取这种战略的原因和具体做法,以及产生的国内、国际影响。

    早在2000年,就有分析家前瞻性地指出,随着亚洲大国尤其中国对能源需求的战略取向从满足经济发展转变为强调能源安全,未来关于能源的冲突将会日趋严重。此后,中国的能源消费不断增长,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主导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主要选择了政治驱动和地缘战略(而不是经济)导向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结构,尤其是能源产业严重依赖于国有企业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即保障国外石油的供应并为国内提供精炼产品,市场对于能源的供应、定价和分配的决定权有限。其次,中国在实用性地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同时,努力防止在供应和价格方面发生突发事件。中国不愿完全信任和依赖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来满足其能源需求,因此采取“中国优先”的战略,在世界各地寻找对冲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途径。中国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大力帮助国有企业在很多边缘国家或脱序国家(Pariah State)寻找海外石油资产,或是与海外油田签订合同,保证石油供应。

    虽然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本身对其他国家的能源安全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太可能(在南海之外)引发地区冲突,但中国基于地缘战略的能源安全举措却有可能损害西方政府致力于改善世界各地富油的独裁国家的治理标准、人权状况和经济改革的努力,换言之,这种“中国优先”的地缘战略会损害中国和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在富油国家问题上的关系。

    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日趋严重

    在2011年,煤炭依然占到中国全部能源消费的70%左右,目前石油仅占全国能源需求的20%。尽管如此,中国在境外寻找石油以保证供应已经成为能源安全政策的主导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外国石油越来越强的依赖度被政府视作潜在的战略脆弱点。

    尽管中国的煤炭足够满足其当前和未来的能源需求,但石油远比煤炭更为清洁高效,而中国的石油自给自足在1993年就已结束。今天中国超过5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预计到2015年将上升到60%~70%。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中国认为第一种战略脆弱性在于目前8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非洲,其中90%的外国油轮取道美军巡逻下的印度洋通路,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到达中国。很多中国的军事战略家援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担心这些油轮被美国海军封锁。其实除非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但中国认为只有结束美国在印度洋和南海的海上统治,这种潜在的危险才能解除。撇开海军竞争不提,中国能源安全被定义为需要以稳定的价格确保外国石油供应。

    中国把能源安全政治化

    可靠的能源供应对任何经济体的顺利运行都至关重要,但各个国家对能源安全的定义有所不同。中国的定义比其他能源进口国更加严苛,认为能源供应不但要稳定可靠,还要价格低廉才能满足其国内的政治利益,因而对政权的存续非常关键。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很大程度依赖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消耗巨大。中断石油供应可能会引发两大问题:能源价格的飞涨会同时带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保持GDP每年8%的增长和把通货膨胀控制在4%~5%之下对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权安全至关重要。

    同时,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从主要由私营经济驱动转变为主要由国有企业驱动。因此中国政府主导的政治经济趋向于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合并,由此把能源政策、政权安全和国家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国有企业在中国政治经济中的回归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和统治地位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在这种政治经济框架下,商业决策也需要考虑到维护国有企业的统治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国有企业中的影响力。政府不会任由市场来决定能源的供应、定价和分配。这对于海外能源安全政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维护中共在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国家的稳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企在中国政治经济中强势回归。尽管中央控制的国企数量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