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近些年湖南省城镇建设迅速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3097.06万,城镇化水平46.65%。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但总体来看,城镇化仍然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2012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6.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发展的质量也不算高。湖南省现已进入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湖南的城镇化,应当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圈地造城,盲目扩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全会精神,走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湖南加速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湖南发展的重要手段
湖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29.75%,2012年提高到46.65%,其间年均递增1.40%。结合2020年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全省城镇人口每年需要净增100万~120万人,因此城镇化的任务相当繁重。
加快推进城镇化,既可拉动投资,又能促进消费,是有效扩大内需、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湖南的情况来看,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能够安排40万人就业,拉动3500亿元的投资,扩大1500亿元的消费。
城镇化能够促进土地增值,带动房地产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激活地方经济。结合湖南省情,现阶段可侧重在大城市边缘区,在典型的农业地区,在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并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以显著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湖南的城镇化速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协调。针对每年新增加的城镇人口,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相关领域的配套建设,这就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单靠政府财力是难以负担的。因此,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并借助外界的力量,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在强调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小城镇尤其是县城的协调发展。从严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引导乡村人口更多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湖南新增的城镇人口中,一半由县城和建制镇吸纳,1/4由中小城市吸纳,还有1/4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吸纳。需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
二 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湖南城乡一体化建设
湖南“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不能把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之外。必须跳出“三农”看“三农”,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湖南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湖南农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湖南农民的问题需要依靠劳动力转移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强力支撑。必须实现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合理转换与良性互动。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没有工业的有力支持,农村全面小康就难以顺利实现。
湖南“十三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制订,要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路径,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适时转移与充分就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长期繁荣的必要前提。
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编制城乡统筹发展系列规划,包括城乡统筹产业规划、城乡统筹用地规划、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规划,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的现代一元结构转变。建议在长株潭地区结合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开展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试点。政府增加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