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走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南近年来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明显进步,但差距仍然巨大。要进一步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 湖南推进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的进展
近年来,湖南绿色低碳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长株潭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走在全省前列。
(一)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12年全省县城污水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和82.3%。湘江沿岸各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整个湘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7.5%,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湘江风光带建设为载体,湘江沿岸城市大力推进两岸河谷、湿地保护、森林公园等生态项目建设。长沙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株洲由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转变为生态宜居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湘潭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衡阳市常宁塔山瑶族乡等一批乡镇和村晋升为国家级生态乡村。2012年,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79%,14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各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网、污泥处理,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工作全面铺开。全面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2011年全省废水中铅、镉、砷的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削减32.49%、26.76%和15.33%。2012年全省推出包括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氮氧化物减排、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等十大环保工程,涉及总投资600多亿元。继续加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省和14个市州监控中心、信息与统计、环境应急等系统全部建成,水、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
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两型产业比重提高。2012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3%,6个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比2007年降低10.2个百分点;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17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3%,居中部地区第一。“十一五”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5%。2011年工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循环经济逐步发展,株洲清水塘、岳阳云溪工业园等园区形成循环产业链。全省大力推广包括新能源发电、“城市矿产”再利用、重金属污染治理、绿色建筑等在内的十大清洁低碳技术,规划项目800多个,总投资达800多亿元,一批项目已经启动。
(四)绿色建筑与交通开始起步
2012年全省绿色建筑创建面积326万平方米,2个项目列入国家绿色建筑示范项目,3个项目获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长株潭出台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控和改造。2013年全省着手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从2014年开始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的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长沙市保障性住房,要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绿色交通工具得到采用。《长株潭城市公共客运行业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2012~2015年)》出台,一批新能源、天然气清洁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株洲成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长沙规划建设12条全长220公里的“绿道”。
(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绿色创建走向法制化、标准化。2012年颁布《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全省两型标准达到16个,节能减排地方标准15个。两型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包括两型学校、社区、村庄、城镇、景区、企业、机关、市场门店、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两型家庭等十大重点领域。全民共建两型社会的氛围逐步形成。群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更多市民钟情于绿色出行,选择理性消费、务实消费,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用气,两型消费模式逐渐显现。
二 湖南低碳绿色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及湖南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中,工作重心仍是针对已经形成的问题进行治理。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一)对绿色低碳城镇化的认识有待深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很快,但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仍然不足。长期以来,政府更多地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待城镇化进程,把促进工业化、发展房地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