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
小布什于2001年1月正式入主白宫,迄今已三年有余。在这期间,小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几经调整,现已成形和稳定了下来,并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回顾小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实施,剖析其内容和特点,对于把握其今后走向,以及认识中美关系和美台关系演变的某些规律无疑都大有裨益。
一 小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年多来,小布什政府将美国的对台政策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虽然这些调整在方向上和程度上都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是使美台关系有了相当的提升,其表现如下:
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台领导人“过境”美国时的接待规格。以前,美国政府对台领导人“过境”,是在舒适、安全、方便的原则下,予以低调处理,对其在美国的言行则予以严格限制,比如不得进行公开活动,不得与美国官员和议员见面,不得公开接受媒体拍摄和采访,不得在纽约过夜等。小布什上台后,把这些限制大大放宽。2001年5月,陈水扁“过境”美国时,不仅参观了纽约证交所和大都会艺术馆,还会见了20多位美国议员和纽约市长。2003年11月,陈水扁再次“过境”美国时,除了会见美国政要等活动外,还接受了媒体的公开采访,并在接受一个组织给他所谓“人权奖”时,发表了35分钟的公开演讲,陈水扁甚至突破禁忌,在街上与路边的一些鼓噪“台独”的支持者握手致意,被一些传媒评论为“把在台湾的选举场面搬到了美国纽约”。[1]小布什政府对台领导人“过境”美国时的礼遇,在客观上助长了岛内分离主义的气焰,使得陈水扁能够乘机大做文章,宣扬“台独”,并以“提高台湾在国际上的能见度”的方式,加剧了台湾问题的国际化。
第二,全面加强了美台的军事关系。这是三年多来美台关系最具实质意义的进展。美台“断交”后,美国对于发展与台湾的军事关系,总的来说较为谨慎,美国虽然一直没有停止售给台湾武器和军事装备,但数量和性能均有一定限度,即使是1992年老布什卖给台湾150架F-16战斗机,也还找了一个为了竞选连任、争取选票的借口为自己辩解。但是,小布什当政后,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美台军事关系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对台军售上,美国售台军事装备和技术的数量大幅增加,总价值超过了100亿美元;性能显著提高,功能由防御性向进攻性发展,其中包括“基德”级驱逐舰、柴油动力潜艇等进攻性武器。美国还加强了对台军售的售后服务,并力图把在东亚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扩展到台湾。
长期以来,台湾向美国买武器,往往是求之而不得,因此不得不经常挖空心思地对美国有关方面,特别是对国会进行游说。而近三年多来,美国则敞开了口子,列出了超过150亿美元的武器清单,催促台湾购买。由于台湾经济低迷,财政吃紧,军费不敷军购所需,没有满足美国意愿,致使美国多次抱怨台湾“胃口太小,吃得太慢”,甚至指责台湾在安全上只想依赖美国,不肯自己掏钱,是想做“免费乘客”。[2]为了向台湾推销武器,美国军方和军火商代表甚至跑到了台湾“立法院”,公开对有关的“立法委员”进行游说。与3年前相比,现在买方与卖方的互动方向,出现了180度大转变。
美台在军事人员来往上,也出现了层次提高、规模扩大的趋势。近三年多来,台湾军方大批高级将领打破惯例,赴美进行交流和学习。2002年3月,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严正交涉,允许台“国防部长”汤曜明赴美访问,这是美台“断交”后的第一次。美国还派顾问赴台直接参与和指导军事演习,评估各项军事战略计划,美台军方设立了紧急热线,加强了军事情报合作,等等。总之,三年多来,美台军事关系出现了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和重点有突破的态势。
第三,在美国是否出兵介入可能的台海冲突这个问题上,将“战略模糊”变为“战略清晰”。美台“断交”后,美国一直认为,如果明确承担出兵义务,是给台湾“一张可以任意填写的空白支票”,会鼓励“台独”放胆冒进,进而引起中国内地的激烈反应,导致海峡发生战争。如果表示不会出兵,则会增加中国内地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倾向,甚至“主动攻台”。而“战略模糊”则可保持美国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可使两岸都摸不清美国的底牌,谁也不敢走向极端,造成局面失控,从而减少美国卷入两岸战争的可能性,并保持美国握有“仲裁”的主动权,以最少的